走在乡间小路旁,总能看到一种浑身带刺的野草,灰褐色的果实像一个个微型狼牙棒,老辈人管它叫"刺角芽",中医典籍里称它为"白蒺藜",这味被忽视的野草其实是传承千年的养生妙药,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既能当野菜又能入药的植物界"双面派"。
藏在田野里的中药宝藏 白蒺藜学名叫蒺藜,在不同地区还有三角刺、八棱蛋、土蒺藜等十几个俗名,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,荒地田埂、路旁沙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,别看它植株柔弱,全身上下却长满了尖刺,成熟的果实更是带着锋利的棱角,常常勾破路人的衣裤,农人对它又恨又爱——嫩苗能当野菜吃,老熟的种子却是珍贵的中药材。
从伤人杂草到宫廷贡品 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蒺藜入药已有上千年历史,相传宋代文人黄庭坚曾用蒺藜籽煮水明目,后来这种用法传入宫廷,成为皇室护眼秘方,李时珍在著作中特别指出:"蒺藜性温味苦,能平肝明目、解郁祛风",古人常将炒制的蒺藜籽装在锦囊中随身携带,既是护身符又是应急药。
现代人的养生新宠 现在药店里卖的蒺藜通常是炮制过的,灰褐色的小颗粒散发着淡淡草香,懂行的主妇会抓一把回家炖汤,广东人喜欢拿它煲猪肝汤,浙江人则用来炒决明子泡茶,最妙的是把蒺藜粉掺在面粉里烙饼,既能掩盖粗粮的涩味,又能起到食疗作用,不过要注意,这种带刺的种子最好先用白酒浸泡软化,不然容易硌牙。
厨房里的中药妙用
- 降火明目茶:取炒蒺藜10克、枸杞15粒,开水闷泡20分钟,特别适合长期看电脑的手机族,喝两周就能感觉眼睛清亮不少
- 降压养生粥:搭配芹菜、山楂、粳米熬煮,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辅助疗效
- 泡脚祛湿方:配艾叶、花椒煎水泡脚,对付春季湿气重引起的关节酸痛效果显著
使用禁忌要记牢 虽然蒺藜好处多,但并非人人适合,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吃,孕妇更要忌口,新鲜嫩苗焯水后凉拌能吃,但开花结籽后的老株含有微量毒素,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药用,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用苏木染色冒充优质蒺藜,选购时注意看断面颜色是否自然。
采收保存有门道 每年霜降前后是采收蒺藜的最佳时节,成熟种子会自动脱落,这时用竹耙轻轻梳理地面就能收集,想要保存长久,需先晒干水分,再用铁锅文火炒至微微发黄,冷却后装入密封罐,放在阴凉处可存两年不坏。
最新研究发现,蒺藜含有多种活性成分,不仅能保护视神经,还能调节血脂代谢,这种曾经扎破过无数人鞋底的野草,如今成了科研人员的新宠,下次在野外遇到它,可别再当作普通杂草了,这可是大自然馈赠的养生宝贝,不过采摘时千万小心,那些锋利的小刺可是会"咬人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