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附皮是啥?揭秘中药界的黑金别名与妙用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这制附皮到底是何方神圣?"其实啊,这玩意儿就是咱们常说的附子片,江湖人称"黑顺片"、"白附片",还有些地方叫它"乌头仔",别看名字听着吓人,这可是中医手里救命的宝贝疙瘩。

前些日子我去药材市场转悠,正巧碰上老张头在整理货柜,这位干了四十年中药材的老行家,随手拿起块黑得发亮的附片跟我说:"丫头你看,这带着盐霜的是盐附子,那边发白的是白附片,都是附子家的亲戚。"我凑近闻了闻,那股辛辣带麻的劲儿直冲脑门,怪不得古人说它"回阳救逆第一品"。

说起这味药的来历,不得不提川中江油的特产道地药材,每年霜降时节,药农们像挖宝藏似的从地里刨出母根,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,愣是把剧毒的乌头碱驯服成温阳散寒的良药,老辈人常说"附子无干姜不热",就像四川人吃火锅非得配香油碟才够味。

记得去年冬天邻居王婶风寒入里,整个人蜷缩得像只虾米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这黑顺片,配上干姜、炙甘草,三味药熬出来的汤泛着油光,王婶喝了几副,居然能下床遛弯了,不过这药可不能乱碰,前年有个小伙子自己泡药酒,把生附子当补品,结果半夜送急诊洗胃,吓得大夫们直摇头。

平常人家厨房也能见着它的踪影,上次去贵州出差,看见当地人炖羊肉汤必放几片白附子,说是比花椒还去腥,我自己试过在红烧肉里加指甲盖大小的一片,那肉香得连平时挑食的小孩都多吃半碗饭,不过千万记住要久煮,不然麻舌头的滋味可不好受。

现在药店里卖的多是炮制好的,但懂行的还是会挑四川产的"鹅翎筒"——那种形状像鹅毛管的附子,据说药效最足,鉴别时拿手电筒照照,透亮不带暗斑的才是好货,要是遇上表面长霉斑的,趁早扔了吧,吃了闹肚子划不来。

这些年总有人拿附子跟西药比,要我说各有所长,就像做川菜离不开辣椒,关键时刻还得靠它来救场,去年诊所接了个心衰的病人,西医设备维持着,老中医偷偷塞了参附汤进去,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拽了回来,不过这种猛药,没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。

市面上现在各种衍生品看得人眼花缭乱,什么附子理中丸、桂附地黄丸,但其实真正会用药的,还是照着古方现煎现服,就像喝酒得喝原浆,胶囊压片总归少了三分灵气,不过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,日常保健用点泡脚包倒是不错,祛湿效果杠杠的。

说到底这味药就像川渝的袍哥人家,外表看着凶巴巴,骨子里却藏着一团火,用好了是济世良方,用错了就是穿肠毒药,那些年流传下来的"十八反"歌诀里,它和半夏、瓜蒌可是死对头,就跟水火不相容似的,所以各位看官切记,吃药这事得听大夫的,千万别自个儿瞎琢磨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