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的朋友圈可热闹了,这个在清远山区收购药材三十年的老药农,天天晒着刚挖出来的野生绞股蓝、五指毛桃,不过最让他兴奋的,是广州几家药企派来的收购队直接驻扎在村里,连带着把周边几个村的草药一扫而空,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从化参加的中药材交易会,当时就发现广东的野生中药收购市场正在悄悄变天......
【深山里的黄金赛道】 要说广东人做中药生意,那真是祖传的手艺,光是新会的陈皮、德庆的何首乌这些道地药材,每年就能创造上百亿产值,但这两年风向变了,搞种植的老板们茶余饭后都在聊"野货",所谓野货,就是纯野生生长的中药材,像粤北山区的金线莲、韩江流域的溪黄草,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宝贝,现在成了各大药企的心头好。
老张在肇庆经营中药饮片厂十多年,去年突然砸下千万资金在连州建了三个药材收购站。"现在药店和药厂都认野生药材,人工种植的价钱差太远。"他给我算了笔账:同样重量的野生石斛,收购价比种植的高出8倍,到了港澳市场还能翻两番,难怪现在连做凉茶的加多宝都派人到韶关收鸡蛋花。
【藏在大山里的暗战】 别看收购站门口贴着"高价回收"的告示,真正赚钱的门道都在深山老林里,深圳某上市药企的采购总监私下透露,他们现在重点盯着三类人:一是像老李这样的职业药农,二是熟悉山路的护林员,三是各村的赤脚医生,这些人就像活地图,哪座山头长什么草药,哪个季节出好货,门儿清。
不过这行水也深得很,前年东莞某药企就栽过跟头,花大价钱收的"野生灵芝",结果被检测出重金属超标,后来才知道是药贩用发霉的香菇做假,现在正规厂商都有火眼金睛,不仅看品相闻气味,还要现场切片检测,有的甚至带着土壤检测仪进山,生怕收到农药残留超标的"野货"。
【政策东风下的野草经济】 最近省里出台的《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》让行家们摩拳擦掌,条例明确规定,持有采药证的农户可以合法采集三级保护野生药材,这可不得了,光是河源紫金县就新发了两千多张采药证,更绝的是,现在收购野生药材能享受税收减免,药企每收购1吨野山参,政府补贴3000块科研经费用于种质研究。
这种政策红利直接催生了"公司+药农"新模式,中山某制药巨头就搞了个聪明玩法:给签约药农配发GPS定位仪和植物识别APP,实时监控采摘路线和药材品种,既保证货源正宗,又防止过度采挖,听说他们去年靠这个模式,在粤西山区收到了30多吨野生两面针,够生产半年的风湿膏药。
【暗流涌动的行业危机】 别看现在野生中药市场红火,懂行的都知道这是在刀尖上跳舞,前几年过度采挖导致勾漏山的野生石斛几乎绝迹,现在整个肇庆产区都在搞人工培育,更麻烦的是出口限制,香港那边查得越来越严,没有CITES濒危物种证明的野生药材根本过不了海关。
最要命的是行业标准混乱,同样是野生金银花,湖北产的和广东产的有效成分差三倍,但价格却差不多,搞得药企采购时得像鉴宝专家,既要看产地又要测指标,去年佛山就有家药厂因为错把越南野山参当本地货收,结果做出来的参茸丸药效不达标,赔得裤子都快当掉了。
【未来在哪方青山】 站在英德石牯塘的山顶往下看,成片的野生砂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这里正在试验"轮采轮育"新模式——划定10%的区域当年采挖,剩下90%封山育林,这种可持续采集法让老药农们直呼高明,既保住了青山又赚得到钱。
现在聪明人都在玩跨界融合,深圳某生物科技公司就搞出了新花样:给野生药材办"身份证",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每株草药的生长轨迹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它长在肇庆哪座海拔500米的向阳坡,隔壁是不是有条没污染的山涧,这种透明溯源玩法,让野生药材身价又涨三成。
看着老李朋友圈里新发的野蜂巢蜜视频,突然想起去年在罗浮山遇到的采药老汉,他说现在的山货不愁卖,就愁后辈不愿学认草药,或许这就是广东野生中药产业的缩影——既要守着老祖宗留下的金山银山,又得闯出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,毕竟这山里的一草一木,可是咱们岭南药商的命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