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黄芪切片为啥要斜着刀口?" "傻小子,这可是祖师爷传下的手艺!斜切面大,药性才发得透。"老周师傅的烟袋锅子敲得案板咚咚响,说话间手里半夏已经成了均匀的柳叶片,在安国神农中药饮片公司的炮制车间,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。
一进厂区,那股子草药香就往鼻子里钻,晾晒场上的金银花正摊开晒太阳,工人们戴着白手套翻动的频率像在打节拍,这家公司在安国可不止是个厂房——当地人说,他们家三代人都在这片药香里泡着长大。
要说安国神农的看家本事,还得从选料说起,去年我在亳州药市转悠时,亲眼见过他们收药材的阵仗,几个老师傅蹲在货堆前,掐掐党参的粗细,嚼嚼当归的甜涩,连菊花瓣上有没有虫眼都要拿放大镜细瞧。"咱们收药就像丈母娘挑女婿,"采购部王经理笑着说,"产地要正宗,年份要够,连采收时节差半个月都不行。"
炮制车间最热闹要数蒸煮区,两口直径两米的大铜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甘草、地黄在里面翻滚,58岁的陈师傅守着灶台,手里温度计插进药材深处,"多一度少一度都是糟蹋东西",他背后墙上挂着的泛黄日历,密密麻麻记着每种药材的最佳蒸煮时长,这些数据可是三代人摸索出来的。
质检室里的景象让我大开眼界,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对着色谱仪,比对药材成分曲线。"这是给我们的古法炮制装'天眼'呢!"技术总监指着屏幕上的指纹图谱介绍,原来他们用现代科技给传统工艺把关,每批饮片都要过三道检测关:农残、重金属、有效成分含量,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。
在成品库转悠时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,装着茯苓的麻袋上贴着二维码,扫码跳出生长经纬度、采收日期、炮制师傅工号。"现在药店小年轻认不得药材,得靠科技说明白。"销售经理李姐说着掏出手机,给我看她给客户发的三维仓储定位图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标本室,整面墙的檀木抽屉拉开,全是历代传承下来的饮片样本,2019年的三七片和1987年的摆在一起,色泽形状竟分毫不差。"这就是标准,"质量总监抚摸着玻璃罩下的百年陈皮,"机器再先进,最终要照着老祖宗的样儿来。"
走到厂区东头,新盖的研发中心正在调试设备,几个年轻人围着气相色谱仪讨论改良炮制参数,墙角还摆着刚收获的太空育种中药材,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撞出火花——他们刚申请的专利能把人参皂苷提取率提高15%,而隔壁车间还在用百年不变的露润法炮制阿胶。
临走时碰上送货的卡车排队装货,粤A牌照的冷链车司机说:"广桐堂、同仁堂这些老字号只认安国神农的饮片。"这话不假,他们生产的西洋参片在东南亚华人圈是抢手货,日韩客商更是指定要他们家的无硫熏黄芪。
站在办公楼顶俯瞰整个厂区,突然明白墙上那幅对联的意思:"遵古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",那些背着竹篓收药的老师傅、盯着检测仪的技术员、翻着《本草经》的研发人员,都在续写着同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里,有掌心的温度,有数据的精准,更有穿越千年的草木香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