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两年,中药出口的新闻频繁刷屏,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突破50亿美元,同比增长12.3%,不少做跨境电商的朋友都在打听:到底哪些中药在海外最吃香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出口的"主力军"。
【第一类:传统中药材——老外眼中的"神奇植物"】 人参、枸杞、黄芪这些传统中药材,简直是海外华人的"乡愁寄托",东南亚超市里10克装的独立小包装人参,在欧洲有机商店里论克卖的藏红花,都是典型代表,日本韩国更是把我国当成"中药材仓库",223年仅枸杞出口量就达8000吨,相当于能给首尔市民每人发两斤。
有意思的是,西洋参明明是北美特产,但经过我国深加工后,反而大量返销欧美市场,就像手机产业链的"中国组装"现象,中药材也玩起了"世界原料中国加工"的套路。
【第二类:中成药——从"神秘东方药丸"到国际网红】 说到中成药出海,不得不提两个"现象级"产品,一个是云南白药气雾剂,在东南亚工地上成了"工伤必备";另一个是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,被海外华人当作"救命神药"代购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某些国产感冒灵、皮炎平这类OTC药品,在非洲、中东地区卖得比国内还贵,有位在迪拜开药店的温州老板透露,中国产的风油精在当地能卖出三倍以上价钱,很多阿拉伯顾客买来当"万金油"用。
【第三类:中药提取物——藏在化妆品里的东方秘方】 走进日本药妆店,你会发现很多抗敏护肤品都标注着"甘草提取物";欧美专柜的高端面膜,常常打着"人参精华"的旗号,这些其实都是中药提取物的变相输出,2023年仅银杏叶提取物出口额就达2.3亿美元,主要供应法国雅漾、德国施巴等品牌。
青蒿素提取物更是中国智造的经典案例,当年屠呦呦团队的发现,让国内青蒿素产业形成完整链条,现在全球90%的抗疟疾药物原料都来自重庆和昆明的提取基地,真正实现了"从实验室到亿美元产值"的跨越。
【第四类:药食同源产品——海外中产的新养生宠儿】 灵芝孢子粉胶囊在澳洲药房被摆在"抗疲劳"专区,价格堪比蛋白粉;红枣枸杞固体饮料在亚马逊美国站收获4.8星好评;连冰糖燕窝都成了新加坡白领的下午茶标配,这些"似药非药"的产品,正在攻占海外健康食品市场。
有个搞笑现象:国内卖30块一斤的桂圆干,装进牛皮纸袋贴上"Organic Longan"标签,在加拿大超市能卖到25加币,这大概就是文化溢价的魔力吧。
【第五类:中医药服务——无形的文化输出更值钱】 很多人不知道,中医针灸服务早就被列入出口项目,伦敦哈罗德百货附近的中医馆,一次针灸治疗收费200英镑起步;纽约曼哈顿的推拿诊所,会员卡年费高达5000美元,这些看似无形的服务,实则带动了中药饮片、艾条等周边产品出口。
更绝的是"中医体验游"项目,浙江某药企推出"七日中药文化之旅",包揽采药、制药、品药全流程,专门接待东南亚富商,这种把传统文化打包出口的玩法,可比单纯卖药材高明多了。
【出口背后的门道】 别看中药出口热闹,里面坑也不少,欧盟对重金属残留的检测标准严到头发丝,美国FDA对中成药按药品管理,日本汉方药企疯狂申请专利...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,光有好产品还不够,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玩"借船出海",比如跟华为合作开发智能艾灸仪,或是联合故宫文创推出中药香囊盲盒。
最近还有个新趋势:中东土豪开始整柜订购复方中药制剂,南美客商盯着我们的抗疫方剂,看来老祖宗的智慧,正在以新方式走向世界,下一波中药出海潮,说不定就在你我身边悄然发生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