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开的方子里有白鲜皮,这味药该怎么煎啊?"最近不少粉丝在后台留言问这个问题,作为研究中药十几年的老药工,今天就带大家彻底搞明白白鲜皮的煎煮奥秘,别看都是熬中药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!
认识白鲜皮这味药 白鲜皮是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,晒干后切片入药,老辈人常说"三月三,白鲜皮上山采",这时候药效最佳,它性寒味苦,就像个清热解毒的小卫士,特别擅长对付皮肤瘙痒、湿疹黄疸这些湿热病症,记得去年邻居家小孩满身红疹子,用白鲜皮煮水擦洗三天就好了,可见确实是一味好药。
煎药时间的黄金法则 说到重点,白鲜皮到底要煎多久?这里有个口诀要记住:"头煎沸后20分钟,二煎15分钟够",具体操作时,先把其他药材浸泡30分钟,白鲜皮单独用清水泡10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,头煎从沸腾开始计时20分钟,倒出药液后再加水煎第二遍,这次15分钟就行,这样既能充分析出有效成分,又不会破坏药性。
特殊情况要会变通 要是碰到以下情况,煎药时间得灵活调整:
- 配伍不同药材时:比如和附子同用,要先煎附子1小时再下白鲜皮;如果与薄荷这类发汗药搭配,得等关火前5分钟才放白鲜皮
- 治疗不同病症时:湿疹严重的话,头煎可以延长到25分钟增强药力;关节疼痛则保持标准时间即可
- 特殊人群用药:小孩煎药时间减半,老年人体虚的话适当缩短5分钟
煎药器具的选择讲究 很多人不知道,煎药锅选不对也会影响药效,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,切忌用铁锅,去年诊所就遇到位大哥用高压锅煎药,结果黏液质全被破坏,白鲜皮的有效成分损失大半,实在要用不锈钢锅的话,煎好后记得及时倒出药汤,别在锅里泡着。
辨别煎药成功的小技巧 煎好的白鲜皮药汤应该是淡黄色透亮,尝起来微苦带点涩,如果颜色发黑或有酸腐味,说明煎过头了;要是味道寡淡像白开水,那就是火候不够,大家可以拿煎好的药汤对着光看看,清澈见底才是火候正好。
常见煎药误区要避免
- 反复煎煮:有人觉得药渣还有味就煮第三次,其实这时候析出的全是杂质
- 加盖不严:煎药时要留个小缝,不然药性会随着蒸汽跑掉
- 水量控制:头煎加水没过药材2厘米,二煎加1.5厘米就够了
- 趁热喝药:晾到40度左右最合适,太烫会烫伤食道黏膜
药渣的妙用别浪费 煎完药的白鲜皮别急着扔,用来煮水泡脚效果特别好,上周我脚踝扭伤,就是用药渣水泡好的,女性经期用这种药渣水坐浴,还能缓解外阴瘙痒,不过要注意,药渣只能用一次,第二天要换新的。
储存方法影响药效 有时候不是煎的问题,而是药材本身存放不当,白鲜皮应该装在密封袋里,放在阴凉干燥处,发现药材发粘有霉味就千万别用了,这样的药材不但没疗效,还可能中毒,建议每次买半个月的量,吃完再买最新鲜。
最后教大家个鉴别好坏的方法:优质白鲜皮断面是乳白色的,闻着有股淡淡的羊膻味,如果颜色发黄或有酸败味,这样的药材就算白送也不能要,煎药前记得把表面的浮灰刷干净,但千万别水洗,不然有效成分都流失了。
掌握这些诀窍,不仅能让白鲜皮发挥最大药效,还能避免很多用药风险,下次抓药时记得问问大夫是否需要特殊处理,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的药不同人煎法也有差别,要是觉得有用,欢迎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,少走弯路才能药到病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