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沟里长着的"毛脸"仙果
前年清明回皖南老家扫墓,我在后山竹林边发现几棵怪模怪样的野树,灰褐色的树干上布满鱼鳞状的纹路,枝头挂着些青中带红的果子,表面密密麻麻全是白绒毛,活脱脱像长了层细软的茸毛。
"这是楤木果,我们叫它'鸟不踏'。"堂叔叼着烟斗路过,"别看长得磕碜,可是治跌打损伤的好东西。"他随手摘下颗果子,撕开绒毛露出里面紫红色的果肉,汁水瞬间染红了手指。
老药工眼里的"三件宝"
在中药铺摸爬滚打四十年的王师傅常说:"这楤木全身都是宝,根皮能强筋骨,果子活血止痛,嫩芽还能当野菜。"他掀起药柜底层的麻袋,倒出晒干的根皮,表面灰白色带着纵向沟纹,掰开断面露出淡黄色的木质部,果然像桃树根却多了层细密的绒毛。
《本草拾遗》里记载的"鸟不踏",说的就是这种遍身白毛的楤木,每年霜降后挖出的根皮最珍贵,老药工会仔细刮去外皮,保留那层带着特殊香气的绒毛状韧皮,有经验的采药人都知道,向阳坡的三年生植株药效最佳,挖的时候要留茬来年再生。
祛风湿有绝招
去年梅雨季,隔壁陈伯的膝盖疼得下不了楼,王师傅抓了半斤楤木根皮,配上五加皮、木瓜,用高度白酒泡了整整三个月,陈伯每天早晚喝一小盅,不出半月就能拄拐下楼遛弯了,他说那药酒入口辛涩,喉咙像过电似的发麻,但喝完浑身暖洋洋的特别舒坦。
其实这楤木根皮在民间偏方里大有用处,遇上腰腿寒痛,老辈人会摘新鲜嫩叶捣烂敷在痛处;妇女月经不调,用晒干的果子煮红糖水;连小孩磕碰肿个包,揉碎叶子敷上很快就消,不过王师傅再三叮嘱,这药性偏温燥,阴虚火旺的人千万碰不得。
厨房里的养生菜
清明前后正是吃楤木嫩芽的好时节,张婶家每年这时候都会采上一大筐,开水焯过凉拌或者炒腊肉,那脆生生的口感带着轻微的苦涩,吃完舌头微微发麻,据说能败春日的湿气,去年她给我捎了瓶腌好的咸菜,玻璃罐里黄澄澄的嫩芽泡在酱油辣椒里,早上配粥吃特别开胃。
最近我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有人用楤木根炖土鸡,评论区都说汤头浓郁得像染坊水,不过我倒觉得切片晒干泡茶更合适,每次抓三五片,沸水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,喝着有股淡淡的草木香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。
认准这些特征才正宗
要分辨真正的楤木其实不难:成年树能长到两米多高,掌状复叶像把大蒲扇,初夏开的花像微型蒲公英球,最关键的是看茎干,表皮布满细密短毛,摸起来刺刺的,现在市面上有些冒充品用的是东北刺嫩芽,虽然长相相似但没那种特有的辛麻味。
前阵子我在药材市场见到个河南药商,他把楤木根切成斜片卖,每片都带着标志性的白绒毛,老主顾们围在旁边挑拣,用手背蹭蹭断面,油润性足的才是好货,听说这两年野生资源少了,有些地方开始人工种植,不过老药工还是认准山里自然生长的。
使用禁忌要记牢
虽说这味药祛风湿是把好手,但孕妇绝对不能碰,前几年村里有个媳妇听信偏方喝楤木汤保胎,结果当晚就见红送医院了,王师傅现在给病人开方前都要反复叮嘱:高血压患者要减量,喝药酒期间不能吃羊肉,最好搭配点麦冬菊花茶中和药性。
上个月我试着用楤木根皮泡脚,结果半夜脚底板发烫睡不着,后来才知道这药走表性强,泡脚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分钟,现在每逢阴雨天关节酸痛,我就切两片鲜根煮水熏蒸,蒸汽里带着股松脂混合薄荷的奇特香味,熏完整个人轻松大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