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材市场资料时,翻到2014年的三七报价单,着实被当年的价格吓了一跳,记得那年春天去文山考察,当地药商老李拍着大腿说:"去年还卖200块一公斤的三七,现在涨到300多,我这囤了十吨货的仓库,天天听着都在哗啦啦数钱!"
要说2014年三七价格坐火箭,真不是商家炒作,那年开春云南遭遇十年不遇的干旱,文山州连续三个月没下透雨,地里的三七苗蔫得像咸菜,老药农王叔回忆说:"往年这时候该追第三遍肥了,那年连地都裂得能塞进去拳头,苗子黄得跟豆芽似的。"
这种极端天气直接导致当年三七减产三成,我特意托人查到农业部门的数据,2014年全国三七产量比前年骤降28%,库存量更是创下近五年新低,昆明药材市场的老周告诉我,那年他亲眼看见广东药厂采购员在摊位前抢货,"就跟超市抢购打折大米似的,五百斤的货包三个手机转账"。
不过懂行的人都知道,天灾只是导火索,真正让三七价格起飞的,是那年突然爆发的"养生热",电视购物频道天天播"三七粉治百病"的广告,药店门口排着队买胶囊的大叔大妈能绕商圈三圈,最夸张的是深圳保健品展销会,某品牌推出"有机三七"礼盒装,200克标价8888元,愣是被抢购一空。
资本嗅觉比狗鼻子还灵,2014年二季度开始,温州、潮汕的游资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,成群结队往文山跑,当地酒店突然多出好多操着粤语的老板,开着奔驰GL450满山转,他们不光收成品,连刚挖的鲜三七都不放过,田头直接现金交易,有个浙江老板更绝,直接承包了整片种植基地,合同都没签就打款。
这种疯狂到年底就现了原形,2015年新货上市时,囤货商发现没人接盘了——电视台曝光了某些品牌夸大功效,加上经济下行,礼品市场瞬间萎缩,文山冷库里堆着价值上亿的三七,价格比最高点跳水四成,老李现在说起来还骂娘:"那帮炒房的来凑什么热闹,好好的药材市场搞得跟赌场似的!"
回头看2014年的三七狂潮,就像场荒诞剧,但细想又觉得必然:当传统中药材遇上资本游戏,当健康焦虑撞上游资炒作,再普通的根茎都能变成金融产品,不过对咱普通老百姓来说,那年高价买的三七粉,可能现在还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