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你们这儿有儿茶卖吗?"我第28次站在中药店柜台前问出这句话时,抓药的小哥突然抬头打量我:"姐,您找儿茶干啥?这玩意儿现在可金贵着呢!"
要说认识儿茶,还是去年陪奶奶抓药的时候,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中医用镊子夹起几片深褐色的方块,说这是治咽炎的宝贝,当时看着柜台角落里蒙尘的铁盒,还真以为每个中药店都藏着这种"神秘药材",直到上个月自己喉咙发炎,跑遍小区周边5家中药店,得到的回答都是"早就不进货了"。
其实儿茶的身世比电视剧还精彩,这黑乎乎的方块是茜草科植物的干燥汁液提取物,最早能追溯到唐代《新修本草》,在东南亚国家,人们直接嚼新鲜的儿茶嫩叶提神,传到中国后经过九蒸九晒才变成我们熟悉的"方块巧克力",老辈人都说它清热解毒、止血生肌,咽喉肿痛时含一片,比吃润喉糖还管用。
但当我穿着高跟鞋连跑9条老街采访时,发现现实很骨感,在杭州河坊街某家百年老店,须发皆白的掌柜摸着山羊胡告诉我:"小姑娘,现在年轻中医开方子都很少用儿茶了。"他指着墙上泛黄的价目表,十年前儿茶不过2块钱一克,现在标价28块还注明"需预定",隔壁档口正在称当归的老板娘凑过来插话:"上个月刚有个姑娘来找,说是网上看的偏方治痘痘,最后买了三七粉走的。"
走访中发现个有趣现象:老字号药店越是强调"遵古炮制"的,反而越难见到儿茶身影,而几家新开的养生馆倒是把儿茶包装成"古法秘制",配上雕花木盒卖98元/盒,在城西某连锁药房,穿白大褂的营养师给我看电脑记录:"去年全年就卖了3次,都是老顾客订的。"她建议我试试同功效的胖大海,"便宜还不用煎煮"。
扒开表象看本质,儿茶的尴尬处境折射出整个中药市场的变迁,90后中医师小陈边整理病历边解释:"现在坐诊遇到慢性咽炎,多开金银花、麦冬这些平和药材,儿茶性寒,剂量不好掌握,煎药机又容易粘锅。"他电脑里存着电子版《中药大辞典》,搜索"儿茶"跳出的现代研究显示:有效成分儿茶素虽好,但高温下容易氧化失效。
不过别急着唱衰,我在义乌中药材市场发现了新大陆,做进出口生意的周老板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:"看见没?这是我们给东南亚客户定制的礼盒装,鎏金包装盒里配手工錾刻铜勺。"他滑动的朋友圈里,儿茶和燕窝、虫草摆在一起,标价688元/套,原来在南洋华人圈,儿茶依然是婚嫁必备的"定情信物",寓意"苦尽甘来"。
转机发生在上周五,社区医院突然通知有急用的儿茶,我跟着送货师傅冲进仓库,看见整箱"云南野生儿茶"用油纸包着,每块都带着手工压制的纹理,老药剂师边称重边念叨:"这种野生的越来越少,今年采收队进山两次才收到20斤。"他特意留了张名片,背面用圆珠笔写着:"要买趁早,明年怕是要进博物馆了。"
跑了整整一个月,最大的收获倒不是找到多少儿茶,而是发现每个中药店都有自己生存智慧:老字号守着经典方剂,新派药房玩转流量爆款,外贸商家盯着海外华人市场,至于儿茶会不会消失在柜台里?就像老中医说的:"药材和人一样,有缘自然会相遇。"现在我的书柜里就摆着两盒儿茶,一盒是奶奶留下的老存货,另一盒是义乌买来的鎏金礼盒——你说这是传家宝还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