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咱们赤峰这地儿,连石头缝里都能长出宝!”站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山坡上,老刘指着漫山遍野的绿色药材田,笑得一脸骄傲,他说的“宝”,正是让赤峰名声大噪的中药材——黄芪、黄芩、桔梗,谁能想到,这片曾经风沙漫天的塞北大地,如今竟成了全国中药材产业的“黑马”?今天带您走进赤峰中药材种植基地,看看塞北药香如何飘出致富路。
靠天吃饭?赤峰中药材的“天生优势”
赤峰人常说:“咱这儿的药材,是老天爷赏饭吃。”这话不假,赤峰地处北纬42°黄金种植带,年日照超3000小时,昼夜温差大,加上无污染的弱碱性土壤,种出的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,药商抢着收,更妙的是,这里冬季寒冷、夏季温凉,中药材生长周期长,积累的养分足,药效自然杠杠的。
当地人最爱举的例子是黄芪,普通黄芪皂苷含量约0.1%,赤峰产的能达到0.3%以上,药厂开价比市场价高出一截,老药农王大叔掰着指头算:“一亩黄芪,好年景能挣万把块,比种玉米强多了!”赤峰的黄芪、黄芩、桔梗、苍术等道地药材,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%,成了行业里的“明星单品”。
从“散兵游勇”到“抱团取暖”
早些年,赤峰的药材种植也走过弯路,散户各自为战,技术参差不齐,价格被外地药商压得死死的,转机出现在2015年,当地政府牵头成立“赤峰中药材产业联盟”,把农户、企业、科研院所拧成一股绳,松山区的“百万亩中药材计划”一启动,老刘这样的种植大户成了“技术示范员”,带着乡亲们学育苗、控温、防病害。
“以前种药材靠经验,现在靠科学。”在喀喇沁旗的现代化育苗基地,负责人李经理展示着智能化温室:温度湿度手机远程调控,无人机撒肥喷药,连土壤酸碱度都实时监测,最让药农安心的是“订单农业”——企业提前签收购合同,保底价让大伙儿吃上“定心丸”,赤峰已形成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带动3万多户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。
科技加持,塞北药田玩出“新花样”
赤峰人种药材,不满足于“靠天收”,林西县的“仿野生种植”基地里,黄芪扎根在碎石坡地,人工模拟山野环境;阿鲁科尔沁旗建起“中药材基因库”,收集全国优质种质资源,培育抗病新品种,更绝的是“林药间作”——板栗树下种黄芩,果树沟里栽苍术,既保水土,又多赚一份钱。
加工环节也在升级,过去药材晒干就卖,现在赤峰有了提取车间、饮片厂,甚至研发出黄芪面膜、黄芩牙膏等衍生品,龙头企业“草原药业”的负责人透露:“去年光黄芪提取物就出口韩国、东南亚,利润比卖原药材翻三倍!”
小药材撬动大产业,塞北山村变“网红打卡地”
别小看这一粒粒种子,它们正改变赤峰人的生活,松山区的“中药材特色小镇”,白墙黛瓦的农家乐挨着药田开,游客既能体验采药、制茶,还能听老中医讲养生课,90后返乡青年小张拍的短视频《赤峰药田日记》,全网点击量破千万,带火了当地旅游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药材种植还治住了风沙,翁牛特旗的沙地种上防风固沙植物后,顺势套种耐旱药材,如今沙丘变绿洲,药田成了生态屏障。“种药材还能治沙?”外地考察团来了一趟又一趟,赤峰的经验被写成案例全国推广。
未来可期:从“草原药仓”到“健康大IP”
如今的赤峰,已不满足于“卖原料”,政府规划到2025年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,打造“中国北药之都”,林东镇正在筹建中药材交易中心,电商直播间里,主播喊着“家人们看过来,这可是海拔1200米的有机黄芪!”就连城里的咖啡馆,都推出了“赤峰黄芪拿铁”。
挑战也随之而来,老药农担心规模化种植会稀释品质,企业头疼缺乏高端人才,物流成本也让鲜药材运输犯难,但赤峰人骨子里有股韧劲,正如市农业农村局张局长所说:“咱们种了三百年药材,从没怕过难题,只要盯紧‘道地’二字,塞北药香早晚飘进国际市场!”
从塞北荒坡到“中国北药”名片,赤峰用一粒种子改写了命运,这里的药田里,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,也种下了塞北大地的绿色希望,下次您要是看见包装上标着“赤峰产”的中药材,不妨细细品品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