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网友在后台留言,说现在市面上的中医开的方子越来越小家子气,动不动就是几克十几克的药材,熬出来的汤药跟白水似的,其实啊,要论中医界的"猛药派",不得不提山西已故名医李可老先生,这位从基层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国宝级中医,当年那些让同行瞪大眼睛的"超常规"药方,至今还在民间被奉为神方。
李可老中医的传奇经历 要说李可老爷子的故事,那真是比电视剧还精彩,上世纪60年代,他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当主治医师时,就敢用200克附子救心衰病人,当时药房抓药的师傅手都抖了——这剂量是药典规定的几十倍啊!可人家李可说了句大实话:"按照古法炮制的附子,就是该用这个量",结果病人救活了,李可的名声也传开了。
老爷子最看不惯现在中医开方子温吞水的做派,有次带徒弟出诊,看见年轻医生开的方子写着"附子10g",当场急眼:"10克附子能叫附子吗?毛毛雨!至少要30克起!"这话把在场的实习生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。
破格救心汤的"三板斧" 李可老爷子最有名的方子当属"破格救心汤",这个方子专门对付西医宣布没救的急症,配方看起来简单粗暴:
- 附子用100-200克(先煎)
- 干姜60克
- 炙甘草60克
- 山萸肉90克
- 生龙牡各30克
- 红参20克(另炖)
- 磁石30克(先煎)
- 麝香0.5克(冲服)
看到这个剂量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?现在中医开方都是战战兢兢,附子超过30克都要反复叮嘱病人,可李可老爷子说过:"附子不过钱(3克),不如不花钱买",人家用的可是经过九蒸九晒的传统炮制附子,跟药典里那些温水泡泡的附子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救命方子里的大智慧 别看这个方子猛,里面处处藏着中医的精髓,附子大热回阳,干姜温中散寒,炙甘草调和诸药,这三味药组成的"四逆汤"是救阳的基础,山萸肉收敛元气防脱,生龙牡潜阳固脱,磁石镇惊安神,红参大补元气,最后再加麝香开窍醒神,整个方子就像特种部队,既有突击队强攻(附子、干姜),又有后勤保障(甘草、人参),还有情报支援(麝香),环环相扣。
去年冬天亲眼见过这个方子的威力,邻居张大爷突发心梗,医院说要么搭桥要么保守治疗,家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李可传人,结果开了破格救心汤,附子用到150克,吓得药店伙计反复确认,结果三天后张大爷就能下床喝羊汤了,现在每天晨练风雨无阻。
现代中医为何不敢开猛药 现在中医开方越来越保守,说白了还是环境变了,以前李可他们那代人用的是真材实料的野生药材,现在多数都是种植的,药效差了好几倍,再加上现在人体质普遍虚寒,经不起猛药折腾,更重要的是医疗环境变了,过去医患关系单纯,现在动不动就要签免责协议。
记得有次参加中医药论坛,某三甲医院主任吐槽:"现在开个30克附子,药房都要报不良反应监测系统",其实哪里是药物有问题,分明是用药的人没了底气,李可老爷子当年敢用重剂,那是因为他懂炮制、识药材、会守方,现在这些基本功都在退化。
普通人该怎么用这些方子 虽然李可的方子霸气,但咱们普通人千万别擅自尝试,这些猛方就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,常人根本舞不动,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"李可秘方",很多都是断章取义,老爷子自己都说:"我的方子都是看人下菜,同样症状在不同人身上,剂量能差十倍"。
要是真想调理身体,建议找正经科班出身的中医,特别是那些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大夫,他们虽然不开超级剂量,但胜在对症,我认识的一位县城老中医,专治疑难杂症,开的方子剂量适中但配伍精妙,很多北京来看病的人都直呼有效。
中医传承的困境与希望 现在中医界有个怪现象:越是基层的大夫越敢用药,越是大医院的专家越保守,这不是没道理的——基层医生天天面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急症,没时间跟你慢慢调理;而大医院要考虑医疗安全、药占比各种指标。
不过好消息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视传统中医,我认识的90后中医小陈,专门跑到山西学李可的学术思想,他说得明白:"现在学经典不能光啃书本,得看前辈们怎么把理论变成救命的本事",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态度,才是中医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最后提醒一句:李可的方子虽好,但真要治病还是得找专业医师,咱们普通人了解这些知识,主要是别让老祖宗的东西失传了,就像老爷子自己说的:"中医不是慢郎中,关键看会不会用兵",这"破格救心汤"能流传至今,靠的就是实打实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