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这个带问号的"V虫"是啥中药,其实这是民间对"土鳖虫"的趣味叫法,作为药膳馆老板兼中药房掌柜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个藏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的祛瘀高手。
藏在名字里的学问 这个被叫做"V虫"的小东西学名叫土鳖虫,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鳖蠊科,别看它外形有点吓人,却是中医伤科的"三剑客"之一(另外两位是自然铜和骨碎补),在咱们中药房里,它还有几个接地气的别名:地乌龟、簸箕虫、土元,这些称呼都跟它喜欢躲在阴暗潮湿的墙角、见了光就装死的生活习性有关。
千年传承的药用密码 这个黑褐色的小虫子入药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中品,老药工都知道,捕捉时要把活虫直接投入白酒闷死,这样既能保持药效又能去除腥味,现在人工养殖多用麦麸喂养,品质好的虫体饱满,闻着有股淡淡的腥香,摸起来酥脆易碎才是上品。
骨科医生的秘密武器 上个月隔壁王师傅工地摔伤,老中医开的接骨方里就有这味药,它能破血逐瘀,对跌打损伤引起的淤青肿痛特别有效,记得去年表姐坐月子时恶露排不干净,老中医让用3克土鳖虫研末黄酒送服,两天就见效了,不过要注意,这药孕妇绝对不能碰,气血两虚的人也要慎用。
现代研究的惊喜发现 别小看这个小虫子,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,还有抗凝血的活性成分,现在有些医院把提取物做成膏剂外敷,对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,我们药膳馆新推的"壮骨汤",就是用土鳖虫搭配续断、杜仲炖猪脊骨,很多老顾客说喝完浑身轻松。
使用误区大揭秘 很多人以为这虫直接泡酒就能喝,其实生虫要经过米炒才能去毒,正确做法是:取净虫放铁锅里,用米拌炒至米焦黄,筛去米粒备用,日常保健建议每天用量不超过5克,研磨装胶囊最方便,特别注意不要和洋参、白萝卜同服,会削弱药效。
鉴别窍门要记牢 市场上常有劣质品鱼目混珠,记住三个诀窍:真品腹部有横纹,背部有假翅,折断时有清脆响声,假货多是用红娘子染色冒充,仔细看会发现足部残缺,闻着有刺鼻化学味,建议到正规药店购买,带"GMP"认证标志的比较可靠。
储存妙招分享 这虫容易生虫变质,老药工教的方法最管用:用蜂蜜拌炒后晒干,装入玻璃瓶密封,再放几颗花椒防潮防蛀,如果发现虫体发白结块,表面有白色绒毛,说明已经变质千万不能再用。
食疗药膳推荐
- 跌打损伤酒:土鳖虫20克+红花15克+白酒500ml,浸泡15天后饮用,早晚各10ml
- 痛经调理茶:炙土鳖虫5克+益母草3克+红糖,沸水冲泡代茶饮
- 风湿骨痛散:炒土鳖虫粉+全蝎粉+田七粉,按2:1:1比例混合,每日两次每次3克
用药安全警示 虽然这虫能治百病,但三类人要远离:孕妇忌用恐堕胎,月经期女性慎服防崩漏,过敏体质者要先做皮试,前年有个小伙子自行服用过量导致胃出血,大家切记遵医嘱,不可盲目进补。
文化冷知识 古人称其为"接骨丹"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:"此物善窜,能透经络,故主折伤。"有趣的是在台湾,药商们会把包装印成卡通甲虫图案,反而销量更好,看来传统药材也需要与时俱进啊。
[配图建议]可插入手绘风格的土鳖虫图谱、炮制过程示意图、经典药方展示图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