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换季降温,我家娃咳得整宿睡不着,跑医院开了西药,见效快但总怕有副作用,邻居张婶听说后,从柜子里翻出个黄澄澄的纸包:"试试这个化氮止咳方子,我孙子那年咳了一个月,喝这个三天就见好。"
拆开纸包一股草药香,砂仁、陈皮、罗汉果......这些常见的食材药材凑在一起,真能治咳嗽?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煮了三遍,没想到娃当天夜里咳嗽次数就少了,连着喝两天居然真的压住了咳嗽,这才想起张婶家老爷子是省中医院的退休大夫,这方子果然有门道。
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咳嗽的法子可多了,像这个化氮止咳方里的砂仁,看着不起眼,却是调理气机的高手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"理元气,通滞气",就像给憋闷的肺胃开个小窗,配上陈皮化痰湿,罗汉果润喉止咳,这三味药简直就是黄金搭档。
说到咳嗽,现代人总想着快速压制症状,殊不知中医讲究"五脏六腑皆令人咳",去年公司王哥感冒后干咳半个月,吃抗生素不管用,中医让他伸出舌头一看:舌苔白腻,脉象滑数,典型的痰湿未清,开了二陈汤加紫苏子,三副药下去咳嗽断根,这就是辨证施治的妙处。
现在药店里止咳中成药五花八门,其实很多都脱胎于经典古方,像大家熟悉的川贝枇杷膏,原型就是宋代的"人参清肺汤",我采访过一位老药师,他说现在有些厂家为了口感添加太多蔗糖,反而削弱了药效,真正有效的中药止咳方,讲究的是药材配伍的协同作用。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年轻人开始流行"中药养生局",闺蜜群里有人咳嗽,立马有人晒出祖传方子,什么冰糖炖雪梨配百合、蜂蜜腌白萝卜、橙子扎盐蒸,这些民间偏方其实都暗合药理,就像化氮止咳方里的罗汉果,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罗汉果甜苷,既能润喉又能杀菌,和古人经验不谋而合。
不过再好的方子也要会用,上个月我妈嫌药苦,把熬好的汤药又煎了一遍,结果药汁变得又苦又涩,喝完还拉肚子,这让我想起中医馆墙上的标语:"煎药如烹小鲜",火候时间都有讲究,通常止咳中药头煎用冷水浸泡半小时,煮沸后小火煨20分钟,二煎15分钟,两煎混合分次服用效果最好。
现在有些网红博主鼓吹"万能止咳茶",把胖大海、金银花、甘草当饮料喝,殊不知这些寒凉药物喝多了伤脾胃,特别是体质虚寒的人越喝越糟,就像我们公司前台小姑娘,天天泡胖大海水喝,结果咳嗽没治好反倒胃口差,看了中医才知道是寒凉过度伤了阳气。
说到底,化氮止咳这类中药方子能流传至今,靠的就是简廉效验,但要想真正发挥作用,还得注意三点:第一要对症,热咳寒咳用药完全不同;第二要新鲜,药材存放超半年药效减半;第三要忌口,服药期间远离辛辣油腻,记住这些窍门,家里备点常用止咳中药,比总往医院跑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