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血见愁"这名儿咋来的?
咱农村娃从小在田埂上撒欢,谁没被石头划过腿、被草叶割过手?老一辈人见了,随手揪几根路边野草,揉碎了敷伤口,血立马就止住,这草就是"血见愁",学名小蓟,也叫刺儿菜、野红花,为啥叫这名儿?据说古时候战场上,士兵受伤流血,军医直接采这草捣烂外敷,止血快得像变魔术,让人见了伤疤不发愁,名字就这么传开了。
我奶奶常说:"这草就是老天爷给穷人备的药匣子。"夏天在地里干活,难免被镰刀蹭破皮,抓一把血见愁嚼碎了按伤口上,比现在创可贴都好使,隔壁王叔去年盖房摔破头,还是用这草应急止血,送医院路上愣是没大出血。
那些年我们叫错的名字
血见愁这名字听着霸气,其实各地叫法五花八门,北方人叫它刺儿菜,茎上全是小尖刺;江苏那边喊野红花,开紫红色花挺漂亮;云南老乡叫它土三七,不过可别跟真三七混了,最逗的是四川人,管它叫"猫蓟",说是猫爪子沾了血,用这草一擦就好——您别说,猫确实爱往草丛里钻。
别看名字土,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中药。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着:"小蓟专治金疮出血",李时珍都给它盖章认证,现在中药店卖的"小蓟炭",就是拿它炒黑入药,治吐血鼻血有奇效。
救命的本事藏在浑身是宝
这草看着普通,浑身都是救人的机关,嫩叶能凉拌吃,春天掐尖焯水拌豆腐,清热败火;茎秆榨汁兑白糖,对付上火嗓子疼,最绝的是根部,晒干磨粉外敷,遇上蛇虫咬伤能解毒,我们村刘大爷被毒蛇咬过小腿,就是用血见愁根粉调糊糊敷着,捡回条命。
城里人讲究食疗,其实古人早玩明白了,鲜草煮鸡蛋,连汤带水吃下去,说是"散瘀不留邪";更年期烦躁的阿姨,拿它泡茶喝,说是"疏肝解郁",不过孕妇可得小心,这草活血太猛,当年邻村有个婶子不懂,喝了肚子疼得送医院。
现代科学扒开它的能耐
别以为土方法不靠谱,实验室里血见愁露了两手,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说它含什么"蒙花苷",能缩短凝血时间;日本科学家发现它抑制肝炎病毒;最牛的是美国《癌症研究》期刊,说提取物能让癌细胞凋亡,不过咱庄稼人不管这些,就知道跌打损伤找它准没错。
现在药店卖的小蓟饮片,都是机器烘干的,但要我说,现采的鲜草药劲最足,清明前后摘芯,开水焯完阴干,泡茶喝带点草木香,上次我牙龈肿痛,嚼了两片生叶子,半天就不肿了,比消炎药还灵。
采药的门道和避坑指南
血见愁好养活,荒地、田埂、路旁都能活,但采药得挑地方,高速公路边的被尾气熏过,农药喷过的地块也不能要,最好找山涧溪边新长的嫩苗,这种没污染,采的时候留根,明年还能再长。
有人分不清它和蒲公英,记住三点:血见愁叶子边缘有细密锯齿,茎杆掰断冒白浆,开花前掐断会流出红褐色汁液,要是误认成毒草可麻烦,特别是大戟科植物,汁液沾皮肤会起泡。
老祖宗的智慧永不过时
现在年轻人感冒发烧就知道吃药片,殊不知田边就有天然药库,上个月我外甥流鼻血,医院开的止血海绵还不如嚼血见愁叶子管用,这草晒干的枝叶塞枕头里,老人说能治偏头痛,最绝的是治痔疮,熬浓汁熏洗,比药膏还见效。
不过万事都得讲规矩,这草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不能长期喝,我们村张屠户天天拿它当凉茶,结果喝得胃疼住院,还有人听说能抗癌,天天啃生鲜叶子,结果拉肚子拉脱水,所以说中药讲究"中病即止",过犹不及。
后记:下次去郊外踏青,不妨蹲下看看脚边的野草,那些被当成杂草的血见愁,其实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急救包,真有急病还是得去医院,这些土方子权当应急备用,毕竟老话说得好:"百草皆是药,关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