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"六六通"这个中药方子,说是能疏通经络、驱寒除湿,可真到抓药回家,看着袋子里五花八门的药材,不少人都犯了难:这玩意儿该咋熬啊?今儿我就跟大伙唠唠,怎么把"六六通"这剂药熬出最佳效果。
先搞明白啥是"六六通" 其实这名字听着玄乎,说白了就是六种通经活络的药材配伍,老辈人常说"六六顺",取个吉利意思,不过各地配方略有不同,我走访了三家药房,发现常见的组合是:路路通15克、皂角刺10克、桂枝9克、艾叶6克、红花5克、伸筋草12克,这些药材在中药店都能买到,价格也不贵,配齐一剂也就三四十块钱。
熬药前的准备工作
- 挑个好器皿:首选陶瓷锅或不锈钢锅,千万别用铁锅,去年隔壁王婶图省事用高压锅煮,结果药汁发黑还结块,白花了好几百块药材钱。
- 泡药有讲究:冷水下药,水位没过药材两指宽,像皂角刺这种带硬壳的,最好提前泡2小时,有次我急着熬药没泡透,结果皂角刺始终浮在水面,药效折损大半。
- 特殊处理:红花这类花类药材要单独包纱布,不然细碎花瓣容易粘锅底,艾叶含挥发油,得等快煮好前10分钟再下。
三步熬出金黄透亮好药汤 第一步:武火煮沸(大火) 开盖猛火煮到咕嘟冒泡,这时候飘出来的香气最浓,记得拿筷子搅动几下,特别是路路通这种圆滚滚的种子,容易沉底烧糊,大概煮15分钟,看表面浮起一层浅褐色泡沫就转小火。
第二步:文火慢炖(小火) 调成最小火慢慢熬,这时候药汤颜色会从浑浊变清澈,关键要守着看火,我家老太太上次看电视入迷,把药熬干了三分之一,赶紧加水又从头来过,一般小火熬40分钟左右,直到药液浓缩到一碗量。
第三步:二次煎煮 别倒掉药渣!再加温水没过药材,这次不用泡直接开小火煮,这次主要熬出残留药性,煮20分钟就行,两次的药汁兑在一起,早晚各喝一半。
服药的门道可不少
- 趁热喝还是放凉?要看体质,怕冷手脚凉的要烫嘴喝,喝完立刻钻被窝发汗,要是上火体质,放温了当茶水慢慢呷。
- 忌口很重要:三天内别碰绿豆、萝卜这些解药的,海鲜羊肉更要忌,去年诊所小刘大夫不信邪,喝完药偷吃半只蟹,结果当晚疼得满床打滚。
- 外用更见效:药渣别扔,装布袋里敷关节痛处,我妈膝盖风湿,每天热敷半小时,连着用了七天,现在能蹲着擦地了。
常见误区要避开 × 熬夜神器:有人当养生茶天天喝,结果上火流鼻血,这药偏温补,连喝别超三天。 × 剂量随意增减:嫌药苦就少放桂枝,殊不知每味药都有君臣佐使的配比,乱改方子等于白花钱。 × 隔夜药当早餐:头天没喝完的药,第二天加热接着喝,这就跟隔夜茶一个道理,容易闹肚子。
应急小妙招 要是不小心熬糊了咋办?别慌,赶紧关火把药渣捞出来,剩下的药汤还能救,加三倍清水重新煮,虽然药效差点,总比全糟蹋了强,去年腊月张大爷家熬药时接电话,回来锅底焦了,用这法子还真给补救回来了。
最后唠叨一句,这"六六通"虽是民间验方,但各人体质不同,就像同款衣服有人穿好看有人穿显胖,吃药更是这个道理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师把脉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药方,毕竟健康无小事,咱们既要传承老祖宗的智慧,也要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