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马产地探秘,从深海到中药铺的神奇之旅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老药铺里,总能看到些形态奇特的药材,那天我在福建漳州一家百年药房里,第一次见到泡在玻璃罐里的干海马,它们蜷曲着身子,仿佛还带着海洋的咸腥气,老药师告诉我,这些海马都是从特定海域捕捞的,不同产地的海马药效差别可大了。

海马的"籍贯"之谜 海马虽然带着"马"字,其实和海里的马没什么关系,这种奇特的鱼类属于海龙科,全世界有35种左右,我国药典里认可的中药材海马主要产自温暖海域,就像个挑地方的"娇客"。

国内最大的海马产区在南海沿岸,广东阳江、海南陵水、福建东山这些地方,海底布满珊瑚礁和海草床,正是海马安家的理想场所,当地渔民老陈说:"清明到中秋是捕海马的好时节,我们用特制的'围网'轻轻兜住珊瑚丛,就像摘菜似的把海马捞上来。"不过现在都要求必须当天晒干,防止变质。

全球海马"户籍"大盘点 走出国门看,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尼这些东南亚国家也是重要产地,去年我在吉隆坡药材市场就见过巴掌大的"巨型海马",当地商人神秘兮兮地说:"这是深海来的,药劲足着呢!"不过专家提醒,并非越大越好,就像人参讲究"体态",海马也有自己的品相标准。

有意思的是,不同产地的海马还真有"性格差异",南海产的线条纤细,东海舟山外的个头匀称,而进口的非洲种往往颜色更深,老药工教我个诀窍:拿起来对着光看,优质海马应该是半透明琥珀色,像块晶莹的蜜蜡。

海底"育儿所"的秘密 海马对住处特别挑剔,在广东硇洲岛附近海域,潜水员经常能见到海马抓着珊瑚枝条不撒手,原来它们不但要抓牢栖身地,公海马还得靠腹部的"育儿袋"孵化幼崽,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让海马数量很难快速增长,也导致某些产地越来越稀少。

现在人工养殖渐渐兴起,走访湛江海洋牧场时,技术员指着一排白色浮筒说:"这些是海马公寓,水温控制在25度左右,每天投喂三次丰年虾。"不过行家都知道,野生海马的药效还是更胜一筹,毕竟吸收了日月精华。

鉴别海马的"火眼金睛" 老辈人常说"海水越清,海马越金",在药材市场浸淫多年的李老板教了我几手绝活:正宗好货应该闻着有股淡淡的海盐味,表面有细密的鳞片状纹理,要是碰到颜色发乌或者有刺鼻药味的,准是硫磺熏过的次品。

最绝的是"沉水测试"——把海马丢进温水里,真货会慢慢沉底,假货则飘在水面,有次在普宁药材城,亲眼看见商贩用这个方法识破了一批染色海马,围观人群发出阵阵惊叹。

从渔网到药罐的旅程 清晨五点的汕尾渔港,刚靠岸的渔船上堆着新鲜海马,渔嫂们戴着手套,用竹签小心撑开它们的蜷曲身体,保持自然形态晒干,这个季节海风带着盐粒,三天就能晒出琥珀色的精品,老辈人说:"晒海马要看云,多云天气最合适,暴晒会出油,阴天又容易发霉。"

现在药店里卖的海马都要过三道关:先是快检重金属,再查微生物指标,最后还要老药师把关品相,别看它个头不大,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是记载着"暖水脏、壮阳道"的大用处,难怪从古至今都被视为珍品。

藏在深海里的危机 前几年去南沙群岛采访,老船长叹了口气说:"以前潜下去总能碰见三五只,现在半天也难寻踪迹。"过度捕捞加上海洋污染,让这种"海洋绅士"的处境越来越艰难,好在现在人工育苗技术成熟,有些海域开始试行"捕一放三"的新规矩。

最近在药材批发市场发现个新趋势:很多年轻采购员专门找有养殖证书的货源,他们说:"现在病人讲究溯源,知道是生态养殖的才放心。"看来这古老的中药材,也在跟着时代悄悄改变。

后记: 写完这篇稿子,我书桌上的海马标本仿佛活了过来,阳光透过它半透明的身躯,在墙上投下斑斓的影子,忽然想起老药师的话:"海马就像中药里的游侠,虽其貌不扬却内力深厚。"下次去海边,看着退潮后露出的珊瑚礁,说不定某个小孔洞里,正藏着等待蜕变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