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后台总有人留言说"明明穿得厚还觉得冷""手脚像泡在冰窟里",其实啊,这些八成都是中医说的"上寒"体质在作怪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头疼的老毛病,看看祖辈传下来的中药方子到底有多神奇。
上寒不是单纯怕冷那么简单 很多小伙伴以为上寒就是手脚冰凉,其实大错特错!真正的上寒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——头面部容易受风着凉,稍微吹点冷风就头痛鼻塞;喉咙常年像卡着痰,早上起床总要清嗓子;最要命的是明明没干什么重活,却总觉得肩膀僵硬得像背了块砖。
我邻居王婶就是典型例子,去年冬天总戴着两层围巾还说脖子漏风,去三甲医院查了一圈啥毛病没有,后来找了我们这有名的张大夫,老中医搭脉三分钟就点破:"这是典型的阳气不升,寒气憋在上半身啊!"
老祖宗留下的祛寒智慧 要说治上寒,中成药可不能瞎吃,张大夫教了个土方法:取生姜3片、红枣5颗、葱白2段,煮水时加勺红糖,每天早饭前喝,王婶连喝一周,打喷嚏都能打出黄鼻涕,说是把陈年寒气都打出来了。
不过真正见效的还是经典方剂,张大夫给开的桂枝加葛根汤,桂枝温通经络,白芍柔肝缓急,葛根专门对付颈肩部的寒湿,抓药时药房师傅多嘴说了句:"这方子妙在升降相宜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抽油烟机,把头部的寒气往下引。"
祛寒要先调脾胃 很多人纳闷为啥吃了祛寒药效果不好?问题可能出在脾胃上!中医讲"脾主运化",就像身体的快递站,要是脾胃虚弱,再好的药材也送不到该去的地方。
推荐个健脾祛寒的食疗方:怀山药100克切块,茯苓20克磨粉,小米适量熬粥,别小看这碗糊糊,坚持喝半个月,你会发现上厕所规律了,舌头上的白苔也少了,这就是中医说的"培土生金",把脾胃这个地基打好了,祛寒才事半功倍。
现代人的作死方式要小心 现在年轻人作寒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:大夏天空调直吹后脖颈,熬夜追剧耗伤阳气,女生露腰露肚脐标榜时尚,这些行为都在给上寒体质火上浇油!
记得上个月有个00后姑娘来看诊,大热天还穿着破洞牛仔裤,张大夫边开药边教育:"小姑娘,你这不是赶时髦,是在给寒气开家门啊!"果然她的症状最明显——痛经痛到打滚,脸上痘痘消了长,其实就是寒气堵在中焦导致的内分泌失调。
简单有效的外治法 除了吃药,外用方法也很关键,张大夫教了三个懒人疗法:
- 艾叶+生姜煮水泡脚,水位要没过脚踝,泡到额头微微出汗
- 手掌搓热劳宫穴(握拳时中指指尖位置),每天早晚各揉100下
- 刮痧板蘸橄榄油刮后颈部,从风池穴往肩井穴方向刮,出痧为止
特别提醒:刮痧后6小时内别洗澡,也别急着出门吹风,不然寒气卷土重来更麻烦。
四季调养有门道 治上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要跟着节气走: ▶ 春夏季:多吃韭菜、香菜、茴香这类辛香发散的食物,帮助郁积的寒气往外排 ▶ 秋冬季:重点补肝肾,黑芝麻丸配枸杞茶最养人 ▶ 三伏天: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,去医院贴三伏贴效果翻倍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张大夫常念叨的话:"治病如修房顶,光补漏不行,还得疏通排水沟。"意思就是祛寒不能只盯着症状,更要调理全身气血运行,那些总觉得中药慢的朋友,不妨试试把泡脚、食疗、穴位按摩结合起来,说不定会有惊喜哦!
大家有没有试过什么有效的祛寒方法?欢迎在评论区交流,说不定你的小妙招能帮到更多人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