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念叨"体虚湿气重""熬夜伤肝",转头就往保温杯里泡枸杞、黄芪,要我说啊,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智慧早就融入了咱们的生活,今天咱就来唠唠那些藏在药铺柜台、厨房灶台,甚至美妆柜里的中药宝贝们。
【千年传承的药材家族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中药产品,还得数那些晒干就能入药的"原材兄弟",像人参、枸杞、当归这些明星选手,家家户户多少都囤过,东北的老参农每年秋天忙活的事,就是把刚挖的鲜参摊在木板上晾晒,您可别小看这皱巴巴的干货,懂行的会挑主根粗壮、须毛完整的,泡酒炖汤都是元气担当。
前阵子去云南旅游,发现当地人管三七叫"金不换",这玩意儿止血化瘀是真灵,菜市场卖菜的大娘磕破腿,抓把三七粉按着就好,还有川贝母,四川阿坝州的老乡说他们治咳嗽有绝招——川贝粉拌蜂蜜,比止咳糖浆还管用。
动物药材里最有名的当属冬虫夏草,当年在青海牧区亲眼见过藏族同胞找虫草,弯腰撅屁股的样子像在寻宝,现在人工培育技术成熟了,价格亲民不少,不过要说补血圣品,还得是山东东阿的阿胶,熬制时满屋子焦香味,切成小块含嘴里比糖果还甜。
【现代人离不开的中成药】 现在年轻人养生讲究"懒人疗法",药丸冲剂成了新宠,北京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几乎成了中年男人的标配,小黑瓶看着不起眼,却是调理肾阴虚的老字号,换季感冒时,广州白云山的板蓝根颗粒比退烧药还抢手,家家药箱都备着。
不得不提河北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,这疫情期间可是出尽风头,别看它配方里有麻黄、石膏这些猛药,搭配红景天、薄荷脑倒是中西结合的新思路,还有山西广誉远的龟龄集,听说是乾隆爷御用的养生方,黑色小蜜丸嚼着像巧克力,就是价格不太美丽。
【厨房里的药食同源好物】 要说最贴近生活的中药产品,必须是那些既能入药又能下锅的食材,广东人煲汤讲究"三煲四炖",茯苓薏米排骨汤祛湿一流,玉竹沙参老鸭汤润肺正合适,北方人冬天爱炖羊肉汤,放点肉苁蓉、锁阳,暖身效果加倍。
前几天在超市看见"药食同源"专柜,摆着决明子、山楂、荷叶这些减肥利器,导购小妹教我拿荷叶煮粥,清香扑鼻还不长肉,湖南同事说她们老家用湘莲芯泡茶,虽然苦得皱眉,却是降火神器。
【那些意想不到的中药周边】 现在中药早就不局限在苦汤药片了,上海家化出的六神丸成分里有牛黄和麝香,白色小瓷瓶装着像艺术品,杭州胡庆余堂的穴位贴膏,辣椒素配薄荷脑,贴颈椎酸痛处凉飕飕的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中药美妆品,故宫文创那款养肤粉底液,据说加了茯苓提取物,上脸确实细腻,还有北京同仁堂的七子白面膜粉,白术、白芨、白茯苓磨成细粉,调蜂蜜敷脸,用完皮肤透亮得像剥壳鸡蛋。
【藏在深山里的地道药材】 真正懂行的老中医常念叨"道地药材",吉林长白山的野山参须子多,浙江桐乡的杭白菊朵大瓣厚,河南四大怀药里的地黄、山药更是药效标杆,去年去安徽亳州药材市场,光牡丹皮就分滁菊、凤丹,老板说切片时能闻到特殊香气的才是好货。
不过现在物流发达,新疆的红花、宁夏的枸杞、云南的三七,全国各地的宝贝都能网购到家,只是要注意保存,像陈皮得挂在通风处阴干,否则容易发霉,我奶奶就爱把晒干的橘皮攒着,存三年以上才肯用来煲汤。
【中药现代化的那些事儿】 逛药店会发现越来越多"中药+"产品,贵州百灵的银丹心泰滴丸,把苗药做成急救用品,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,用微波提取技术保留药效,连云南白药都出了牙膏,声称能防治牙龈出血。
最有意思的是中药咖啡,杭州有家网红店往拿铁里加人参粉,喝着提神还不心慌,还有中药奶茶,用黄芪、罗汉果代替蔗糖,甜得健康,不过这些新派产品争议也大,老中医们直摇头说"糟蹋药材"。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现代制药厂,中药产品早已渗透进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下次再看见抽屉里的六味地黄丸、厨房罐子里的陈皮、梳妆台上的草本面膜,可别小瞧这些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,毕竟老祖宗说过:"药食同源",吃对了就是养生,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