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!咱家炖肉的香叶用完了!"上周我拎着空调料盒冲到小区门口的中药店,结果老中医盯着我手里的锡纸包直挠头:"小姑娘,你这香叶...是不是拿错方子了?"
这事儿说来话长,那天我急着做卤牛肉,翻遍厨房发现上个月买的香叶见底了,想起邻居王婶总说"缺啥去中药铺抓",我揣着手机导航就冲了过去,谁想到推开玻璃门的瞬间,当归黄芪的香气混着樟脑丸的味道扑面而来,穿白大褂的大爷正对着戥子称枸杞。
"大爷,有香叶吗?"我踮着脚瞄柜台后的玻璃罐,老师傅推了推老花镜:"小茴香?丁香?八角?"我赶紧掏出手机搜图片:"不是这个!就是西餐那种月桂叶!"他突然恍然大悟:"哦!你说的是香叶草?我们管它叫'香艾',在第三个抽屉。"
看着掌心三片墨绿色干燥叶子,我突然想起去年在超市买的金厨牌香叶,中药铺的香叶叶片更薄,揉碎时飘出的不是熟悉的木质清香,倒带着点薄荷的凉意,当晚卤牛肉时,往常放两片就够味,这次我数着放了四片,结果汤汁苦得能醒神!
这才发现中药店的"香叶"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,后来我专门跑去农贸市场调味品区对比,摊主大姐边撕包装袋边科普:"我们这是进口的月桂叶,你们年轻人叫香叶,中药铺那些是土生土长的香艾,炖肉可不兴这么用!"她随手掰断一片,断面立刻渗出黄绿色汁液,而中药铺的叶子干脆得像薯片。
其实早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真正的香艾(中药香叶)性温味辛,多用来驱寒祛湿,现在中药店卖的基本都是这种本土品种,而西餐用的月桂叶反而是明清时期传进来的"洋货",有意思的是,我在老字号"同仁堂"看见标价牌上赫然写着"香叶10g/5元",可当我指着问店员,人家坚持说这是"香艾"。
跑了七八家中药店,总算摸清门道:如果想炖肉炒菜,千万别买写着"香艾"的;要是想泡脚祛湿,倒是可以买中药版的,最保险的办法是直接问"月桂叶",很多年轻药师反而知道这个俗称,有次在城西的老药铺,95后小哥还偷偷教我:"你跟系统里输'地中海香叶',就能跳出进口货!"
现在我的调料盒分两格装香叶:一格是中药铺五块钱一大包的本土香艾,专治老寒腿;另一格是从进口超市买的橄榄油浸月桂叶,一片就能卤出半个小区香的牛肉,昨天我妈视频时还说:"早知道你当初该买两包!"我举着手机转了一圈厨房:"妈你看,现在连中药店都学会摆两种香叶了!"
说到底,中药店能不能买到香叶,就像问茶叶店有没有立顿红茶——关键看你会不会问,下次再去抓药,记得先摸手机查好"月桂叶"的中药学名,说不定还能跟老中医唠两句《饮膳正要》里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