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说"药材好,药效才好",但要是存放不当,再好的药材也白搭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药不同剂型和饮片的保管门道,手把手教你守住这一柜子的"宝贝"。
丸剂家族的"脾气"各有不同 中成药里最常见的丸剂,其实就像中药界的压缩饼干,但可不是随便塞进抽屉就完事了,得分清楚它们各自的"小性格"。
蜜丸最娇气,像六味地黄丸这种含蜂蜜的,夏天高温高湿时特别容易发霉,记得放在阴凉干燥处,最好能用密封罐装着,罐子里放包食品级干燥剂,要是发现表面有灰绿色霉斑,赶紧整颗扔掉别心疼。
水丸就皮实多了,像保和丸这类用冷水泛制的,放在通风处就行,不过要注意远离厨房油烟,否则吸附异味会影响药效,最怕的是蜡皮丸,比如安宫牛黄丸,那层蜡壳看着能防潮,实则怕晒,太阳直晒蜡壳融化,药物成分会渗漏,最好用深色玻璃瓶装着放冰箱保鲜层。
散剂保管讲究"呼吸感" 像金银花颗粒、板蓝根冲剂这些粉状药剂,可不能直接怼在铁皮盒子里,散剂最怕结块受潮,正确操作是用带封口夹的密封袋分装,每次取完立刻挤压排出空气,南方梅雨季要在袋里放几粒花椒防虫,北方冬天供暖期注意避开暖气片。
膏滋养护要像伺候贵妃 阿胶糕、龟苓膏这类稠厚药膏,开封后必须转移阵地,原包装盒里残留的水分会继续滋生细菌,应该挖出适量放进陶瓷调羹,用保鲜膜包紧冷藏,喝的时候记得用温水隔碗加热,千万别直接微波炉叮,不然成分变性就白瞎了好药材。
丹药保存得"与世隔绝" 别看小小一瓶至宝丹、紫雪丹,这可是中药界的"定时炸弹",含朱砂、雄黄的丹药必须单独关押,最好用铅箔纸裹三层,外头再套密封塑料袋,千万别跟西药混放,汞硫化物遇到阿司匹林会产生有毒物质,这要是搞错了可是要命的。
饮片储存的大学问 中药材里的饮片才是考验真功夫的重头戏,根据材质不同得使出十八般武艺:
-
根茎类(人参、当归) 这类药材最容易生虫,特别是党参、黄芪这些甜味明显的,保存前先用高度白酒轻轻擦拭表面,杀灭虫卵,然后用透气纱布包着,吊挂在阴凉通风处,要是量大建议分装成小包,每包放两粒樟脑丸,记住要用纸巾包着别直接接触。
-
花叶类(菊花、薄荷) 最怕闷着发酵,新鲜茉莉花茶那种密封罐反而害了它们,应该摊开在竹匾上阴干,完全冷却后装进棉纸袋,悬挂在衣柜侧面,艾叶、紫苏这类带特殊气味的,可以缝进香囊挂在窗边驱蚊。
-
果实种子类(枸杞、薏仁) 夏季返潮最要命,先把薏米放铁锅小火炒到微黄,既能杀菌又增强药效,晾凉后装进磨砂玻璃瓶,盖内垫层棉花吸潮,枸杞千万不能水洗,直接冷冻室速冻杀虫,随取随用。
-
动物类(蝉蜕、蛇干) 这类自带"腥臊味"的药材,得用油纸包严实,外头再套两层塑料袋,放在地下室储物柜底层,旁边放包石灰粉吸潮,每月检查一次,发现虫蛀立即用酒精棉球局部擦拭。
-
矿物类(龙骨、石膏) 看似坚硬其实怕磕碰,最好用绒布包裹,石膏易碎要平放,龙骨这类化石类药材得单独存放,免得刮花其他药材,梅雨季节记得撒点氯化钙粉末防潮。
四季养护各有妙招 春天潮湿要勤翻晒,但午前九点到十点的太阳最合适;夏天高温别超过28度,空调房记得放盆水保湿;秋天干燥最适合晾晒,但得避开中午烈日;冬天寒冷冻不住的药材,可以用棉被捂三天再检查。
药房老师傅的私房绝技 老药工都会在药柜角落放个敞口青花瓷罐,里面装石灰块,这不是摆饰,而是天然湿度计——当石灰开始结块,就该更换新石灰了,贵重药材如三七、冬虫夏草,他们会用宣纸包好,外罩红绸布,既透气又防尘。
应急处理小妙招 发现药材长毛别慌,轻度霉变的茯苓可以削去表皮,切厚片暴晒后再用;虫蛀的当归挑出虫体后,用高度酒喷洒表面杀虫卵;受潮的陈皮放铁锅里文火翻炒,能恢复脆性,但严重变质的千万别舍不得,该扔就得扔。
保管中药就像养孩子,摸清它们的脾性才能对症下药,下次抓完药别急着塞抽屉,先看看是蜜丸还是矿物,该密封该透气的分清楚,毕竟咱们花钱买的是药效,不是摆设,您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