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哪些中药里含有藜芦啊?听说这东西有毒不能吃?"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里的"隐藏高手"藜芦,看看它到底藏在哪些药材里,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讲究。
藜芦到底是个啥?
很多老中医都知道"十八反"歌诀里唱着"诸参辛芍叛藜芦",说的就是藜芦这味猛药,它长着黑褐色的根茎,外表皱巴巴像晒干的生姜,闻起来有股刺鼻的辛辣味,在古代这可是用来以毒攻毒的狠角色,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记载它能"吐上膈风痰,暗风痫病",不过现在咱们可不敢随便乱用,毕竟剂量稍大就可能让人恶心呕吐。
藏在中成药里的"隐形杀手"
别以为只有中药铺抓的草药才有藜芦,好多中成药里也藏着它的身影,去年邻居张大爷空腹吃了瓶"三七伤药片",结果胃里翻江倒海,送医院才知道里面含藜芦,像这样的例子真不少,常见的含藜芦中成药有:
- 跌打损伤类:云南白药气雾剂、七厘散
- 止咳平喘类:蛤蚧定喘丸、人参再造丸
- 风湿骨痛类:小活络丹、疏风定痛丸
- 妇科调理类:妇科千金片、乌鸡白凤丸(部分配方)
特别要注意的是某些祛风湿的药酒,像鸿茅药酒这类产品早年就被曝出含藜芦成分,建议大家买药时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,遇到"制川乌""百合""参类"这些字眼要多个心眼。
中药材里的"危险分子"
除了中成药,传统中药材里也有不少藜芦的"马甲",最典型的就是:
- 藜芦本体:直接入药的根茎,多用于外用膏药
- 山慈菇:别名金灯花,常用于毒蛇咬伤
- 漏芦:通乳良药,哺乳期慎用
- 紫菀:润肺止咳,但与参类相克
- 白及:止血圣手,外敷效果最佳
记得上个月我妈咳嗽,我自己配了个川贝炖雪梨,差点就把家里存的人参片放进去,幸好突然想起"人参反藜芦"的古训,赶紧把人参换成了西洋参,老祖宗传下来的用药禁忌真不是闹着玩的!
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
孕妇、哺乳期妈妈、肝肾功能不全的朋友千万要远离含藜芦的药物,前年我们小区有个宝妈喝催奶汤时误用了含藜芦的偏方,结果宝宝出现腹泻,吓得连夜挂急诊,还有长期吃降压药、抗凝药的朋友也要当心,藜芦可能影响药效。
安全用药的小窍门
- 认准国药准字:正规药品都会标注成分
- 避开混搭风险:吃药期间别自行加"补品"
- 晨起空腹慎用:藜芦刺激性强,饭后服用更稳妥
- 应急处理:误服后立即喝牛奶或蛋清,及时就医
前两天陪爷爷去中医院开膏方,老大夫特意叮嘱说膏子里加了藜芦,必须用米汤送服,看来这味药既是"毒药"也是"解药",关键看怎么用,大家平时备药箱时,建议把含藜芦的药品单独存放,最好贴上荧光标签,毕竟安全无小事。
最后提醒各位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千万别拿养生方当饭吃,就像我奶奶常说的:"是药三分毒,补品变毒药就在一念间。"遇到不确定的药方,还是老老实实找中医师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