炮制功效中那种是错的?深度剖析中药炮制的常见误区

一归堂 2025-04-05 科普健康 1624 0
A⁺AA⁻

在中医药的广袤世界里,中药炮制是一门极为深奥且关键的学问,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,能开启中药材内在药性的宝藏之门,通过恰当的处理方式,使药材更契合临床治疗的需求,发挥出理想的功效,在这漫长的传承与实践过程中,却存在着一些对炮制功效的错误认知,这些误解犹如迷雾,可能会干扰我们对中药的正确运用,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。

先来聊聊“炮制就是简单的加热处理”这一错误观点,许多人一提到炮制,脑海中便浮现出将药材放在火上烘烤的画面,认为这就是炮制的全部内涵,炮制的方法丰富多样,绝非仅仅局限于加热,净制是炮制的基础步骤,包括挑选、筛选、风选等,目的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,保证药材的纯净度,像在制备麦冬时,需要摘除其须根,只取块根入药,这看似简单的净制操作,实则关乎药材质量与药效的精准呈现,又如水飞法,常用于矿物类、贝壳类药物的处理,朱砂便是典型例子,将朱砂粉碎后加水研磨,倾取上层混悬液,反复操作,直至粗颗粒不再悬浮,沉淀后得到细腻的朱砂粉末,这种独特的炮制方法,旨在去除杂质,使药物质地细腻,利于吸收和发挥药效,绝不是简单加热所能替代的,若仅以加热思维去理解炮制,必然会导致对诸多药材精细炮制工艺的忽视,无法充分发挥药材应有的功效。

再谈谈“炮制会使药材有效成分流失,降低药效”这一常见误解,确实,在一些不恰当的炮制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有效成分减少的现象,但这并非炮制的本质目的与必然结果,相反,合理的炮制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优化药材的药效,以附子为例,生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,直接服用可能引发中毒反应,但经过炮制,采用浸泡、煮制等工艺,既能有效降低毒性,又能保留其温阳散寒的有效成分,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安全、高效,又如延胡索,醋制后其有效成分生物碱的溶出率显著提高,止痛效果明显增强,这是因为炮制过程可以改变药材的物理化学性质,使有效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,而非单纯地造成成分流失,倘若一味秉持炮制降效的错误观念,便会错失许多通过炮制提升药效、拓展药材应用价值的良机。

还有一种错误认知是“传统炮制方法已经过时,无需遵循”,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,新的提取、加工技术层出不穷,一些人觉得传统的炮制技艺陈旧落后,应被淘汰,传统炮制方法承载着数千年中医药实践的智慧结晶,是经过无数医家验证的宝贵经验总结,比如九蒸九晒的黄精炮制工艺,历经多次蒸晒循环,使黄精的药性由原本的滋腻变得平和,补益作用更加缓和持久,且能去除其刺激性成分,这一独特工艺所蕴含的阴阳调和、循序渐进的理念,是现代机械加工难以完全复制的,传统炮制方法不仅注重药材药性的转化,还兼顾了药物与人体的和谐共生关系,从整体观出发调整药材性能,与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相连,摒弃传统炮制方法,就如同切断了中药发展的历史脉络,失去了中医药特色与根基,在实践中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。

中药炮制功效中的这些错误认知犹如暗礁,阻碍着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中药,只有深入探究炮制原理,尊重传统经验,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,才能拨开迷雾,让中药炮制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,无论是医药从业者,还是普通民众,都应不断学习、纠正这些错误观念,共同守护中药的本真与魅力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