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中药里是不是有种叫黄氏的药材?"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想笑,因为这年头叫错中药名的人还真不少,不过仔细想想也能理解,毕竟很多中药名字确实容易让人混淆,今天就带大家好好捋一捋,关于这个"黄氏"背后的故事。
其实啊,在正规中药典籍里压根就没有"黄氏"这味药,大家口中的"黄氏",十有八九指的是药典里正儿八经的"黄芪",这两个词在方言里发音确实相近,特别是在北方地区,很多人习惯把"芪"读成"qi",时间一长就容易把"黄芪"说成"黄氏",就像我们管"豆腐"叫"豆fu",南方朋友可能会听成"头腐"一样,都是发音惹的祸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美丽的误会倒是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,在中药房里,老师傅们写药方时用的都是繁体字"黃耆",这才是真正的古称。"耆"字上面是个"老"字头,下面是个"日",本意就是"老人"的意思,古人认为黄芪能延年益寿,所以取了这么个充满敬意的名字,现在简写成"黄芪",反倒让现代人产生了误解。
说到黄芪的本事,那可真是中药里的全能选手,它就像手机里的充电宝,专治各种"气虚",那些整天疲乏无力、稍微动动就冒虚汗的朋友,多半就是中气不足,这时候用黄芪配点红枣煮水,喝上半个月,整个人就像重新充满了电,我邻居王大爷以前爬三楼都要歇两气,现在天天用黄芪炖鸡汤,前两天扛着煤气罐上楼都没喘粗气。
在中药铺里,黄芪还有好几个"马甲",内蒙产的叫"绵芪",山西出的叫"口芪",就像茶叶分西湖龙井、安溪铁观音一样,产地不同药效也略有差别,不过咱们普通老百姓买的话,认准表面发黄、断面有金圈、闻着有豆腥味的就行,这种都是正经好货,要是碰上白得发亮的"美容黄芪",或者掰开后像木头渣子的,准是硫磺熏过的假货。
别看黄芪长得不起眼,人家可是有两千多年的出道史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给它开了章节,说它能"补诸虚,治痈疽",现代医学也发现,这味老古董居然含着皂苷、多糖这些高科技成分,既能增强免疫力,又能保肝利尿,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们小区老太太们集体用黄芪煮水熏蒸,还真没听说谁中招的。
不过再好的东西也有讲究,黄芪可不是大萝卜,不能可着劲儿猛吃,老中医常说"黄芪无过,但用过则过",意思是适量是补药,过量就成毒药,一般养生的话,每天15克泡水就够了,要是感觉自己像火烧得太旺(阴虚火旺),那就得离这味药远点,我有个朋友属阴虚体质,有阵子天天喝黄芪粥,结果嘴上起泡像燎了毛,吓得赶紧停了。
现在市面上黄芪的吃法花样百出,有人拿它炖鸡,有人泡酒,还有做成黄芪饼干的,要我说最经典的还是广东人煲汤那套,配上当归、党参,慢火熬上两三个小时,那汤头又香又甜,不过现在有些商家玩文字游戏,把"黄芪"写成"黄氏",大家买的时候千万擦亮眼睛,别被花里胡哨的包装给忽悠了。
最后给大家支个鉴别小妙招:正宗黄芪泡水会浮在水面,伪品"土黄芪"会沉底,就像鉴别真假蜂蜜,真蜜会拉丝,假蜜就水兮兮的,记住这些窍门,下次去药店就不会被店员牵着鼻子走啦!说到底,中药这行水挺深,但只要咱们多长个心眼,别被稀奇古怪的名字唬住,老老实实认准经典老药,养生路上就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