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陪老妈去中药房抓药,老药师盯着方子嘀咕:"当归用根,薄荷要叶,桂枝取枝......"这让我突然想起中医常说的"根茎叶各有乾坤",今天咱们就唠唠中药里根、茎、叶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,看完保准你抓药时心里门儿清!
【根:扎在土里的都是宝贝】 要说中药界的顶流,非根类药物莫属,就像人参、黄芪这些明星药材,哪个不是靠根部闯天下?不过你可别以为所有根都一个样,这里面学问大着呢!
先说补气界的扛把子黄芪,人家用的可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,这黄澄澄的根片看着不起眼,却是补气升阳的高手,记得去年我总感觉乏力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它,配上红枣煮水喝,那股子暖洋洋的劲儿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。
再说说清热小能手芦根,这玩意就是芦苇的地下根茎,夏天上火喉咙痛,拿它煮水当茶喝,那叫一个清凉滋润,最绝的是它还自带甜味,完全不用加冰糖,不过要提醒一句,鲜芦根要买带泥的,现挖现用效果最好。
还有种特殊的根叫"藕节",其实就是莲藕的关节部位,上次切菜割到手,老中医拿纱布包了点炭化的藕节粉,说是能止血不留疤,现在想想,这不就是天然的云南白药么?
【茎:四通八达的经络导航】 茎类药材就像人体的快递员,专管疏通经络,最典型的要数桂枝,别看它只是肉桂树的嫩枝,温经通阳的本事可不小,去年冬天我手脚冰凉,用桂枝、生姜煮水泡手脚,十分钟就能感觉到热气往指尖窜。
要说通乳界的大佬,那必须是王不留行,这名字听着霸气,其实就是麦蓝菜的成熟种子,连茎秆都能入药,隔壁张姐哺乳期堵奶,老中医开了王不留行的茎穗煮鲫鱼汤,当天就见效,这速度比外卖小哥还快!
最近发现个新宠——鸡血藤,这玩意儿是豆科植物的干燥藤茎,切片后红褐色的汁液像鸡血似的,闺蜜月经不调,老中医给她配了鸡血藤熬膏方,喝了两个月脸色红润得像擦了腮红。
【叶:随风飘动的天然药剂师】 叶子类药物简直就是中药界的急救包,特别是对付外感病证,就说荷叶吧,这圆圆的莲叶不仅能清热解暑,还是减肥人士的福音,去年暑假天天冬瓜荷叶茶,一个月瘦了五斤不说,连痘痘都少长了。
桑叶更是个宝藏,霜打后的桑叶泡茶治眼睛干涩特别灵,我爸常年看手机眼睛发痒,我用桑叶加菊花给他做了个蒸汽眼罩,敷完直呼清爽,不过要记住,摘桑叶得选霜降后的,药效翻倍!
最近迷上艾叶泡脚,这不起眼的蒿草叶子简直是寒湿克星,每次痛经就用艾叶煮水泡脚,那股子辛香钻进毛孔,半小时就能缓解小腹坠胀,最神奇的是第二天脚丫子还留着淡淡的草药香,比喷香水自然多了。
【用药小贴士】 根类药材多主补,像人参补气、地黄滋阴;茎类擅长通经络,比如桂枝走表、鸡血藤活血;叶类多数解表散热,薄荷散热、桑叶明目,不过可别自己乱搭配,就像上次我把荷叶和人参一起泡茶,结果闹肚子,还是得听老中医的嘱咐。
其实啊,中药讲究"一物全株入药",就像蒲公英,根能消炎,叶可清热,茎杆还能当野菜,下次去中药铺,不妨仔细看看处方单,你会发现那些花花草草的根茎叶里,藏着几千年来中国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