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拣参",搞得我一头雾水,这年头连人参都要搞"海选"了?其实啊,拣参可不是选秀节目,而是中药房里的老行当,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"拣参",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。
菜市场挑菜的功夫用到中药里
老北京同仁堂的老药工跟我说,所谓"拣参"就是中药界的"选美大赛",刚挖出来的人参跟菜市场批发的白菜似的,大小粗细五花八门,这时候就得靠老师傅们火眼金睛,把参须完整的、表皮光滑的、年份够的挑出来,这就是最上等的"拣参"。
您可别小看这道工序,《本草纲目》里李时珍专门写过:"参不拣则药性散,工不精则疗效减",说白了就跟咱们挑草莓似的,得把蔫了吧唧的、带疤的都剔除,剩下饱满圆润的才能卖出好价钱。
千年人参文化里的"优等生"
要说这拣参的讲究,得从唐朝说起,那时候长安城的达官贵人流行吃"贡参",东北的采参人就把最好的参单独挑出来,用红绳系着进献,到了明清时期,故宫御药房更是把拣参技术玩出了花,据说太监们能通过参须的弯曲度判断年份,比现在的X光检测还准。
现在吉林长白山的老参农还保留着传统手艺,凌晨三点摸黑进山,打着手电筒找参,找到后先用苔藓包着,回家后放在清水里泡半小时,再把烂根、病斑全削干净,最后按个头分等级——这全套操作就是标准的"拣参"流程。
厨房里的养生法宝
上个月我去沈阳亲戚家,老太太从柜底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裹着几根发黄的干参。"这是拣参,泡酒最补气!"她教我把参扔进高粱酒里密封,三个月后喝起来确实比人参鸡汤带劲多了。
其实寻常百姓家更常用的是"拣参片",把挑好的整参切成铜钱厚的薄片,阴干后每天含两片,比吃保健品实在,我同事王姐天天这么吃,原本爬三楼都喘的毛病,愣是给调过来了。
药店柜台里的门道
上次陪老妈去抓药,发现药店把人参分三六九等,最贵的"野山参"都是单根包装,中等的是"园参",最便宜的叫"生晒参",老药师偷偷告诉我,其实很多标价高的参都是同一批货色,关键就在"拣"的功夫。
辨别好拣参有个土办法:凑近闻应该有股淡淡的清香,掰断时断面要呈菊花纹,放嘴里嚼着有点甘甜,要是尝出酸味或者辣嗓子,准是掺了糖浆的次品。
现代人该怎么用这宝贝
现在年轻人流行拿拣参煲汤,确实比保温杯泡枸杞讲究,广东人爱配瘦肉炖三小时,东北人喜欢加冰糖蒸着吃,我们北方老家则是塞进糯米鸡肚子里一起烧,去年我试着用破壁机打成粉,每天早晨混在酸奶里喝,效果居然不错。
不过老中医叮嘱过,这玩意儿虽好也不能贪嘴,他见过有人把拣参当零食吃,结果流鼻血进了医院,一般建议每周吃两次,每次不超过5克,就像吃补品得细水长流。
说到底,这拣参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东西,没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,从深山老林到中药抽屉,它见证的不仅是千年养生智慧,更是咱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健康哲学,下次再去药店,不妨指着玻璃罐里的人参问一句:"老板,这参是手工拣的吗?"保准能得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