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一升到底是多少?老中医教你看懂古方剂量换算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医生开的方子里写着'茯苓三升',这得用多少斤啊?"很多初次接触中药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,其实古人说的"升"和咱们现在用的升完全不是一回事,今天就带大家揭开中药计量的神秘面纱。

在同仁堂抓过药的朋友都知道,现在中药店都是用克做单位,但翻看《伤寒论》这些古籍,会发现里面用的都是"升、合、斤"等古代单位,就像穿越剧里突然出现的"半钱银子"让人摸不着头脑,这些计量单位也需要转换思维才能理解。

先说最关键的"升",汉代的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,这个数据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考古复原研究,不过要注意,这是装干燥药材的容积单位,和喝水用的升可不一样,五苓散》里说"白术半升",按现代换算就是约100毫升容器装满白术,实际重量大概30克左右。

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一升,装不同药材重量差很大,像轻质的菊花、薄荷,一升可能只有15-20克;而像熟地黄这种压实的根茎类,一升能到50克以上,所以老中医开方时都会特别注明"文火慢煎",其实就是通过熬煮让药材有效成分充分溶解,弥补单纯体积计量的不足。

说到具体换算,记住这个口诀:"一升二百毫,十克制为要",就是说遇到古方里的"升",先按200毫升估算,然后根据药材类型调整,比如叶类药材乘以0.8系数,根茎类乘以1.2系数,张仲景的经方经过历代医家实践验证,这样换算最接近原方效果。

举个实际例子:桂枝汤原方是"桂枝三升",按汉代一升200毫升算,就是600毫升容器装桂枝,但桂枝是枝干类药材,我们折中按每升30克计算,三升就是90克,这和现在药房常用的9-12克剂量看似差距大,其实要考虑古代用药习惯——桂枝汤是要煮出三升药液分三次喝,实际每次摄入量和现在差不多。

现在很多中医院都在推广"剂量标准化"改革,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研发了带刻度的陶瓷药罐,上面标有汉制升斗和现代毫升的双重刻度,抓药时药师会先用电子秤称量药材,再装入特制药罐比对容积,双重保险确保剂量准确。

新手在家煎药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直接按升换算成碗数,正确做法应该是:先把药材放进砂锅,加温水没过药材3厘米左右(约一指节),浸泡半小时,这时候水量才是真正需要的"升"数,比如麻黄汤要求煮取二升,实际泡药时加水到锅沿就行,因为煎煮过程中水分会被药材吸收蒸发。

有些特殊药材需要特别注意:像车前子、薏苡仁这类含淀粉多的种子,吸水后体积会膨胀一倍,配药时要预留空间,而阿胶、鹿角胶等胶类药物,需要先用黄酒烊化,这部分液体不算在原方的"升"数里。

现在明白为什么老中医总说要"遵古法而不泥其形"了吧?掌握这些换算技巧,下次再看《千金要方》就不会被"升、斗、斛"搞得晕头转向了,不过安全起见,建议大家还是把经典方剂交给专业医师调配,毕竟药材炮制方法和煎煮火候同样影响疗效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