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昨天还活蹦乱跳的,今天就顶着通红的鼻头缩在座位上。"刚喝了两副清热中药,结果咳嗽反而更厉害了!"他边擤鼻涕边抱怨,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?明明想着喝点中药调理,怎么反倒越治越糟了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
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门诊里特别常见,上个月我陪老妈去看中医时,就见诊室里坐着好几个患者都在说类似遭遇,有位大姐说自己煮了三天金银花水当茶喝,现在喉咙痛得像刀割;还有个中学生连着喝了五服板蓝根冲剂,结果发烧直接飙到39度,这些案例听着都让人揪心,关键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。
要解开这个谜团,得先从中医的"寒热辨证"说起,中医看感冒就像侦探破案,首先要分清楚"敌人"是风寒还是风热,如果是受凉引起的风寒感冒,这时候最怕的就是雪上加霜,打个比方,就像你穿着单衣在冰窖里冻得发抖,这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厚棉袄和姜汤,而不是往身上泼冷水,可很多人一感冒就习惯性地泡胖大海、喝菊花茶,这些性寒的药材对风寒感冒来说,简直就是往寒气里浇汽油。
这里有个特别典型的误区:大家总以为"上火"就要清热,其实普通感冒初期九成都是风寒作怪,这时候咽喉肿痛、流清涕都是身体在跟寒邪战斗的表现,要是贸然用上连翘、蒲公英这些寒凉药,就像往正在拔河的队伍里倒戈,原本该往外驱寒的正气全被压回去了,那些越喝药越严重的案例,多半都是这么来的。
说到具体药材,像金银花、板蓝根这些常用药其实都是双刃剑,我特意查过《本草纲目》,里面明确写着金银花"性寒味甘,清热解毒",这就好比消防队的高压水枪,对付实火确实给力,但要是遇到因寒而起的"虚火",那简直就是往油锅里浇水,去年邻居张阿姨家孩子发烧,她连续给孩子灌了三天板蓝根,结果孩子烧得满脸通红还直打寒颤,这就是典型的寒上加寒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感冒都不能用寒凉药,如果是大热天突然中暑感冒,或者本身就体质偏热的人,适当用些寒凉药物确实能立竿见影,关键就在于怎么分辨寒热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舌头——舌苔发白、手脚冰凉的多是风寒;舌头红得发亮、嗓子剧痛的才是风热,可惜现在很多人连这点基本功都没掌握,看见"消炎""去火"就往上扑。
说到这里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:很多家庭都有个"祖传药方",不管谁感冒都拿出来用,我同事家就有个传了三代的"万能感冒茶",结果去年他爸风寒感冒喝了之后,硬是把小毛病拖成了肺炎,这种教训真不少,所以说中药虽好,但对症才是硬道理。
那么问题来了,已经误服寒凉药该怎么办?别慌,这时候补救还来得及,可以先煮点生姜红糖水暖暖肠胃,就像给受冻的身体披件外套,要是怕冷得直打哆嗦,还可以加点紫苏叶一起煮,这东西散寒效果特别好,记得趁热喝,喝完最好能捂出汗,把寒气彻底赶出去。
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,平时体质偏寒的朋友(比如经常手脚冰凉、小便清长的人),家里可以常备些桂枝、陈皮这些温性药材,换季时候用它们煮水泡脚特别管用,既能驱寒又不伤身,倒是那些爱长痘、口臭、大便干燥的热性体质,适当备点金银花、夏枯草反而合适。
最后提醒一句,中药调理讲究"中病即止",就算对症了,喝两天药还没见效就该停手复查,我见过有人把凉茶当白开水喝,结果喝出胃痛腹泻,这又是另一个极端了,毕竟再灵的药,用错了地方都是毒药,下次感冒前,不妨先停下脚步想想:我这症状到底是热毒还是寒气?搞明白了再吃药,才是对自己负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