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打工仔到药材老板,90后小伙返乡种中药年入百万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去年这时候我还在工地搬砖,现在每天收药材都要雇十几个村民帮忙。"王建军蹲在自家药田边,随手扒开覆着松针的土层,指尖捻起几粒饱满的黄芩种子,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,三年前那个灰头土脸离开北京的自己,如今会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"中药通"。

山沟里的"绿色金矿" 在秦巴山区腹地,像王建军这样的返乡青年正在改写乡村的财富密码,不同于传统农作物,中药材种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,某中药材交易网数据显示,223年黄连、党参等大宗药材价格同比上涨23%,而人工种植成本反而下降15%,这种"剪刀差"让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看到商机。

"以前总觉得种地没出路,其实是我们没找对路子。"王建军指着山坡上成片的苍术说,这些绿油油的药材苗,每亩年收益能达到传统玉米的4倍,更让他惊喜的是,县里新建的中药加工厂就在家门口,新鲜药材根本不愁销路。

藏在田间的"技术活" 想要在中药材市场分杯羹,光有蛮劲可不够,王建军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农技专家的联系方式,书桌上摆着《中药材GAP种植规范》翻得卷了边。"就拿重楼来说,湿度高了容易烂根,光照强了会休眠,比养孩子还金贵。"他边说边带我们走进智能温控大棚,这里的重楼种苗正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茁壮成长。

当地农科所的技术员老李透露了个窍门:"现在都讲究'三避'种植,避雨、避晒、避寒,你看这遮阳网下套着防虫网,既能保证品质,又能提前上市。"说话间,几个戴着草帽的村民正熟练地给黄精根部覆盖有机肥,这些都是王建军专门请农技站培训过的"技术工"。

政策东风下的"掘金指南" 乡村振兴战略给中药材种植插上了翅膀,在王建军所在的县城,政府不仅提供每亩800元的种植补贴,还协调农商银行推出"药材贷",最低可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,更让他心动的是,县里正在筹建中药材溯源系统,将来带着二维码的药材能直接对接同仁堂、片仔癀这些大药企。

"现在种药材就像开了挂。"王建军打开手机展示他的"云端农场",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农技专家还能远程指导,最让他得意的是和省中医药大学的合作项目——利用山地立体气候培育稀缺药材,这批试验田的川贝母还没收获就被预订一空。

新农人的"升级攻略" 尝到甜头的王建军开始琢磨产业链延伸,他流转的200亩山坡地里,套种着金银花和柴胡,林下空间用来培育灵芝孢子粉。"别小看这些边角料,去年光是修剪下来的金银花嫩梢就卖了8万块钱。"说话间,他弯腰捡起块树皮,"这是杜仲,等晒干了能卖到药材市场,连修剪下来的枝条都是宝。"

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的"药材+旅游"计划,山坡上错落分布着玻璃观光廊道,游客可以体验采药、制药的乐趣。"上周末刚接了个研学团,孩子们亲手种艾草做香囊,每人收费150元,比卖药材还赚钱。"王建军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,一群孩子正围着他学习炮制茯苓饼。

风险与机遇并存 中药材种植并非躺赚的生意,去年暴雨冲垮了王建军两个育苗棚,直接损失十多万。"现在学聪明了,给基地买了农业险,还挖了排水沟。"他指着半山腰的蓄水池说,同行老张也提醒:"跟风种植要不得,我们村一窝蜂种黄精,结果价格跌得厉害。"

但这些都挡不住年轻人回乡的热情,在刚刚结束的中药材种植培训班上,9后姑娘刘晓芸认真记着笔记:"城里打工十年攒不下钱,回家种丹参两年就盖了新房,关键是要跟着市场走,今年打算试种市场紧缺的白鲜皮。"

望着山坳里层层叠叠的药材田,王建军算了笔账:目前基地年产值突破300万,带动周边60多户村民增收,更让他兴奋的是,农业局刚通知他们这批种植大户有机会去亳州考察,"听说那边的中药材期货市场特别热闹,我得去学学怎么套期保值"。

夜幕降临时,山间的药材基地亮起星星点点的太阳能杀虫灯,王建军的手机不断跳动着订单提示音,他嘴角扬起笑意:"明天得再雇三个临时工,电商客户订的那批五百斤的黄芪切片可不能耽误了。"在这个曾经沉寂的小山村,中药材正在编织新的致富图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