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让我讲讲贝母家族的事儿,特别是土贝母和浙贝母这对"双胞胎",别看名字里都带"贝母",这俩家伙的差别可大了去了!今儿咱就掰开揉碎了说明白,保准您看完就能当半个行家。
长相大不同:别被外表骗了眼 前阵子我去药材市场转悠,发现好多新手都在这俩面前栽跟头,浙贝母长得白白胖胖,像颗腰果似的,表面还带着层层鳞片,摸起来光滑得很,您要是见过百合瓣,那浙贝母的片子就跟放大版的百合鳞叶差不多,晒干后微微发黄,闻着有股淡淡的苦香。
再说土贝母,这货可就接地气多了,外皮黑褐色带点麻点,形状像缩小版的土豆,掰开了里面是实心的,断面黄白色带点筋脉纹,最逗的是它浑身沾着泥土,活脱脱刚从地里挖出来的野小子样,老辈人常说"浙贝母像小姐,土贝母像村姑",倒是形象得很。
出身决定性格:一方水土养一方药 浙贝母可是正儿八经的"江南闺秀",老家在浙江宁波那一带,当地湿润的沙质土壤就像给它铺了张软床,长出来的个头匀称,药性也温和,您要是去慈溪、鄞州这些地方转转,满山遍野的浙贝母田,清明前后开花的时候,漫山遍野的蓝紫色小花,美得跟画似的。
土贝母就完全是野生派的作风,河北、陕西的山坡荒地才是它的主场,这货皮实得很,耐旱抗风,连化肥农药都不用伺候,我跟着采药队进山的时候,看着药农们蹲在石头缝里找土贝母,那场面才叫有趣——专挑叶子对生的、根茎粗壮的挖,跟挖野菜似的。
药效各有所长: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说到药用价值,这俩可真是各有绝活,浙贝母性凉味甘,最拿手的就是清热化痰,肺热咳嗽、痰多黏稠的时候,抓几片浙贝母煮水,喝下去喉咙立马清爽,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们药店的浙贝母卖得特别快,好多顾客反馈说配上雪梨炖汤,效果比吃药还管用。
土贝母走的是"以毒攻毒"的路线,消肿散结是一绝,脖子上长了疖子硬块,老中医就会开土贝母磨粉调醋外敷,不过这货药性猛,用量讲究得很,我师父常说:"土贝母像烈酒,浙贝母像米酒,都得对症喝。"上次有个小伙子乳腺炎红肿,用土贝母捣烂敷了三天就好利索了。
厨房里的讲究:煲汤炖肉也有门道 平常家里炖雪梨汤,放浙贝母最合适,切三五片跟冰糖雪梨一起炖,清甜润肺,小孩子也能喝,但要是换成土贝母,那汤就变成了苦药汤,还得加好多蜂蜜才能入口,广东人爱用的川贝枇杷膏,其实主要原料就是浙贝母,您看说明书上写着"川贝",那都是按照传统习惯叫的。
火眼金睛辨真假:记住这三个窍门
- 看断面:浙贝母掰开是粉性足的白茬,土贝母断面发黄带筋丝
- 尝味道:浙贝母微苦带粘牙,土贝母苦得舌头发麻
- 试水溶:浙贝母泡水会浮起来,土贝母咕咚沉底
上个月有个大姐拿着网购的"土贝母"让我鉴定,结果一看全是浙贝母切片染色的假货,所以说买药还是得去正经药房,别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老祖宗的智慧:用药讲究天时地利 古人把浙贝母叫做"象山贝母",专门记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里,李时珍那时候还没土贝母这说法,后来人们在北方发现了野生的,才慢慢分开用,现在药店里卖的川贝、平贝、伊贝,其实都是贝母家族的不同成员,各有各的脾气秉性。
说到底,这俩贝母没有谁好谁坏,关键看您需要啥,就像做菜讲究食材搭配,治病也得根据体质来,下次再看到药方里有贝母,不妨问问大夫用的是哪种,说不定治疗效果还能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