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跑药材市场发现个怪现象,几个老药商凑在一起抽烟时总念叨"今年要发批横财",打听半天才知道,他们盯上了2016年这几个要涨价的中药材,咱把压箱底的行业消息掏出来,给大伙儿说说这背后的门道。
三七:天公不作美带来的商机 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去年就愁眉苦脸,215年冬天的霜冻让七成苗子遭了殃,新货产量直接腰斩,到了2016年雨季,该下雨时又碰上厄尔尼诺,旱得地里裂口子,您知道吗?三七最怕连作,歇茬三年的规矩让新地根本补不上,文山市场里,120头的三七从去年12月的180元/公斤,到今年5月直接飙到260元,这还只是开始。
人参:东北老铁们的秘密武器 长白山的参农今年集体沉默,往年这时候,冷库前早该排起收参的车队长龙,今年却静悄悄,为啥?前年韩国商人囤了上万吨边条参,日本汉方企业又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最要命的是《中医药法》通过后,各大药企都在秘密备货,现在去安国市场转转,五年生移山参从800涨到1200,二十年林下参更是有价无市。
枸杞:塞上江南的红色风暴 宁夏中宁的晒场今年特别热闹,去年秋天连续40天的阴雨,让八成枸杞没法自然晾晒,烘干机轰隆声从白天响到半夜,更绝的是,新疆兵团突然搞有机认证,3万亩枸杞田直接退出硫磺熏制,现在合肥市场的甲级枸杞,每公斤从45跳到了75,那些靠硫磺保鲜的次品反倒没人要了。
当归:陇西人的致富密码 甘肃岷县的老张家今年把棺材本都押上了,去年当归苗子被霜打蔫了,补种的黄芪又遭遇冰雹,最要命的是,岷县突然严查土地流转,小户零散种植根本凑不齐量,您去陇西市场看看,股子当归从28元/公斤窜到42元,关键是有价无货——大货全被九州通、康美这些巨头锁在冷库里。
川芎:粮药争地的意外收获 彭州敖平的川芎今年玩出新花样,国家粮食储备库突然加大小麦收购价,川西平原的农民算完账全改种粮食,往年万亩川芎田,今年只剩不到三成,更绝的是,药厂为做川芎茶调丸,把库存扫得干干净净,现在荷花池市场里,蝴蝶片川芎从15元蹦到28元,还带着泥土味的鲜货直接被医院截胡。
黄芪:沙漠边缘的黄金甲 内蒙固阳的黄芪贩子今年集体换奔驰,您知道么?治未病工程让黄芪饮片销量暴涨300%,广药集团光配方颗粒就吃掉两万吨,更厉害的是,沙漠治理项目把梭梭树和黄芪套种,结果浇水系统闹罢工,现在毫州市场的正北芪,从30元/公斤蹦到55元,带"绿标"的有机货更是炒到90元。
麦冬:浙商囤货的新战场 三台麦冬的财富故事最传奇,去年冬天温州炒房团转战药市,把川麦冬库存吃下六成,本来指望产新降价,结果今春湖北遭遇百年一遇暴雨,麦冬地全泡汤,现在玉林市场的统货从55元蹿到85元,关键是有钱也拿不到货——大户们坐庄控盘,每天只放5吨维持价格。
金银花:鲁豫争霸的牺牲品 河北巨鹿和山东平邑今年掐上了架,两地政府为争"金银花之乡"名号,各自搞万亩种植基地,结果气候不给面子,花期遇上倒春寒,优质青花产量锐减四成,现在亳州市场一等货从110元飙到160元,关键是掺假的山银花根本卖不动,药店全要指纹图谱检测报告。
茯苓:大别山里的闷声发财 安徽岳西的茯苓商今年笑而不语,去年松木涨价带动椴木茯苓成本翻番,湖北英山又遭遇百年大旱,菌种存活率不足三成,最妙的是,康美药业悄悄包了五个窑厂,把陈货库存锁得死死的,现在安国市场的白块苓从28元/公斤跳到45元,带"健"字号批文的饮片更是炒到70元。
菊花:西湖龙井式炒作 杭白菊今年被资本盯上,游资先是炒掉桐乡3000吨库存,接着买断黄山贡菊的商标使用权,最狠的是请网红直播菊花宴,把饮用菊炒成养生标配,现在滁州市场里,头采杭白菊从80元/斤蹦到150元,关键是包装盒比菊花还贵——鎏金礼盒专供月子中心,有机认证的胎菊炒到280元/斤。
这十大品种只是冰山一角,2016年的药市像极了过山车,不过咱得提醒一句:药材不是股票,价格涨跌背后是万千药农的汗水,就像亳州老药人说的"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",投资可以跟风,但别把救命的药材当成击鼓传花的游戏,毕竟,中医讲究个阴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