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回老家帮母亲收晾晒的草药,院角那丛白茅花正开得热闹,雪白的绒球挤满细长的茎秆,风一吹像撒了把蒲公英,我随口问这是不是狗尾巴草?母亲笑着折下一枝:"傻丫头,这是白茅花,当年你爸上火牙疼,全靠这花儿煮水救急呢!"
田埂边的中草药铺子
白茅花算是最接地气的中药了,清明前后的江南水田边,成片的白茅像绿毯上撒了盐霜,这种野草生命力极强,旱地湿地都能活,连水泥缝里都能钻出几株,老一辈人都知道,开花前的嫩茎能当野菜凉拌,开花后的银白穗子才是入药的宝贝。
村里王大夫常说:"白茅全身都是宝,根止血,叶利水,花专管五脏之火。"去年隔壁阿婆炖鸡汤时抓了把白茅花,说是给孙子治流鼻血,我凑近闻了闻,竟有股淡淡的甘蔗甜香。
千年祛火秘方
翻县志才发现,这不起眼的小花竟是宫廷御药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白茅花"主吐血衄血,补中益气",古代文人墨客案头常备白茅花茶,李时珍还专门写过诗:"茅花如雪映灯红,夜读消渴饮几盅",原来古人熬夜写文章,靠的就是这盏清火茶。
上个月我上火喉咙痛,外婆教我三指捏一小撮干花,滚水冲泡焖五分钟,初尝微苦,回味甘凉,连喝三天果然见效,现在办公室抽屉里总备着自制的白茅花茶包,同事都笑称这是"中式润喉糖"。
厨房里的百搭药膳
白茅花最妙在药食同源,广东人煲老火靓汤必放几朵,配瘦肉能清肺热;江浙人家做青团时掺进白茅花汁,碧玉般的点心带着草木清香,我最爱吃奶奶做的茅花鸡蛋羹,新鲜花朵捣碎拌蛋液,蒸出来的蛋羹像云朵般松软,吃完嘴角不再起燎泡。
有次见楼下张叔用白茅花煮鱼汤,奶白的鱼汤里浮着银丝般的花瓣,据说能解鲫鱼的燥性,现在菜市场偶尔能买到真空包装的干茅花,价格比茶叶便宜多了,用来煮绿豆汤倒是绝配。
科学验证的天然抗生素
别以为白茅花只是经验用药,省中医院的研究报告指出,白茅花含芦丁、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,抗炎效果堪比化学药剂,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们小区老太太们互相送白茅花茶包,说是能缓解咽喉肿痛。
不过医生也提醒,白茅花性寒,手脚冰凉的人要少喝,最好搭配两三颗红枣,既能调和药性,又能增添甜味,就像老家熬粥总要放把糙米,药膳讲究的也是阴阳平衡。
采收也有大学问
真正懂行的老药农,都会在芒种前后采收盛开的白茅花,清晨露水未干时剪下花穗,摊在竹匾里阴干,劣质品往往是枯黄色的,优质白茅花应该像裹了层薄霜,轻轻摇晃还能飘落细密的花尘。
辨别真假很简单:真品揉碎后有植物特有的青涩味,假的多是刺鼻药水味,某宝上十块钱一大包的所谓"野生白茅花",多半是硫磺熏过的陈货,买回家只能当空气清新剂用。
站在阳台看着玻璃罐里的白茅花,突然想起小时候烧秸秆的光景,谁能想到这些被当作野草的小花,竟是大自然馈赠的灭火队员?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或许我们该重新认识脚边的草木——它们可比保健品实在多了,下次遇见白茅花,不妨摘几朵晒干收着,说不定哪天就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