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整理药箱翻出几包中药材,包装袋上"苓"字格外显眼,这才想起老中医常说"苓家族"治百病,可具体到茯苓、猪苓、土茯苓,连抓药十年的我都容易混淆,今儿咱们就掰扯清楚这几位带"苓"字的中药兄弟,看看它们到底是何方神圣。
【茯苓篇】厨房里的千年养生高手 要说最亲民的"苓"字号药材,当属茯苓莫属,这味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的真菌,可是藏在松树根下的宝贝,记得去年去安徽出差,当地老乡教我辨认茯苓:"表皮发黄带褐斑像老人皮肤,切开后雪白细腻如凝脂,断面还有明显纹理的才是好货。"
老辈人常说"一块茯苓三副药",可不是瞎吹,湿气重的时候煮薏米茯苓粥,失眠人士拿茯苓泡水配酸枣仁,就连超市里卖的茯苓饼,都是古人智慧的延续,不过要提醒各位,药店里切成方块的白茯苓偏补,带红褐色外皮的茯神更安神,而长条状的赤茯苓利水效果强,买错可就南辕北辙了。
【猪苓篇】山里的利尿小能手 别听名字带"猪"就觉得糙,这生长在桦树根部的菌核可是利水渗湿的高手,前几年陪朋友采风,在东北林场见到挖猪苓的场面:经验丰富的药农顺着桦树根刨下去,挖出的灰黑色块状物就是新鲜猪苓,老师傅边擦汗边说:"这玩意儿就像天然利尿剂,水肿、脚气、小便不利找它就对。"
不过猪苓性子比茯苓急得多,体虚的人单独用容易伤正气,我试过把猪苓打粉掺在冬瓜汤里,专治夏天暑湿引起的浮肿,但切记别和猪肉同炖,虽说叫猪苓却跟猪肉不搭调,这算中药界的冷幽默吧。
【土茯苓篇】深山里的解毒卫士 要说最会"装蒜"的,当数土茯苓这哥们,外表酷似淮山,内里却是清热解毒的利器,记得在岭南地区采风时,当地人用土茯苓煲龟汤治疗梅毒,用其藤蔓熬水擦洗湿疹,老中医总叮嘱:"这味药擅解汞毒,但量大会伤胃,得像喝茶般小口慢饮。"
最有趣的是土茯苓的民间传说,相传古代有人误食含汞丹药中毒,偶然吃了这种野生藤蔓竟奇迹康复,从此"土茯苓"就成了解毒代名词,不过现在市面上的土茯苓多为栽培品,野生品已列入保护植物,咱们守法用药才安心。
【辨苓小窍门】
- 看出身:茯苓抱松根,猪苓依桦树,土茯苓独爱潮湿山坡
- 观色泽:茯苓白中带黄,猪苓灰黑,土茯苓浅棕带粉
- 试质地:茯苓质软易切,猪苓硬实难断,土茯苓脆嫩如薯
- 闻气味:茯苓淡香,猪苓无味,土茯苓带点草木腥气
最后说个真事,邻居张阿姨常年腿肿,听说茯苓好就天天煮水喝,结果越喝越胀,后来中医诊断她是阳虚水肿,应该用桂枝配茯苓,单吃反而滞气,所以说"苓"字家族虽好,也得对症下药,下次抓药时盯着包装上的"苓"字,想想今天说的门道,保管你能当半个行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