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隔壁王阿姨体检查出慢性肾炎,整天愁眉苦脸捧着药罐子,我陪她去中医院复诊时,白发苍苍的刘主任中医师倒是云淡风轻:"慢性病急不得,咱们中国人治肾病可是有两千年经验的。"这话让我想起这些年接触过的肾病患者,发现大家对中药调理总有种蜜汁信任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被老中医们反复提及的"护肾法宝"。
先说说门诊里出镜率最高的黄芪吧,这味补气圣品简直是肾病患者的标配,刘主任开方十有八九会配上30克黄芪,记得去年探望术后的姑父,他床头柜上就常年泡着黄芪水,老中医说这玩意儿不仅能补肺脾之气,还能利水消肿,特别适合那些动不动就水肿、尿蛋白多的病患,不过要提醒的是,实热体质的人喝多了容易上火,最好配点麦冬菊花中和。
雷公藤在肾病科算是个"狠角色",很多年轻医生开方时都会犹豫,这味药确实霸道,既能抗炎又能抑制免疫反应,对付那些血尿蛋白尿顽固的患者特别见效,但老张头就是个反面教材,他听信偏方自己采山里雷公藤泡酒,结果喝得肠胃出血,所以千万别自行服用,必须严格遵医嘱,而且要定期查肝肾功能。
茯苓薏米这对CP堪称祛湿界的黄金搭档,上个月同学聚会听说二胖同事查出慢性肾炎,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煮茯苓薏米粥当早餐,这两味药性平和,既能健脾利湿又不伤正气,特别适合舌苔厚腻、身体困重的脾虚型患者,不过要煮久点,生薏米直接煮汤容易伤胃,建议炒黄后再用。
玉米须这个不花钱的宝贝倒容易被忽视,菜市场买玉米时随手揪几根须须,晒干了存玻璃罐里,每次抓两把煮水代茶,这法子在江南民间流传可久了,利尿消肿还降蛋白尿,记得要选新鲜带点嫩绿的须,陈年的发黄货效果打折扣,有个快递小哥就是靠这个土方控制住了水肿,当然前提是忌口少吃咸辣。
说到虫草不得不提冬虫夏草,这贵妇级的药材确实能补肾益肺,前年去看藏区表叔,他家炕头上就晾着些虫草,当地老人说肾炎腰疼时,拿三根虫草炖老鸭,吃三个月能断根,虽然我们普通人消费不起那高价货,但人工培育的蛹虫草倒是性价比之选,煲汤时放几片,既补气血又不会上火。
丹参这味活血圣药在肾病治疗里常作配角,但它消瘀阻的功效不容小觑,特别是那些舌头发紫、尿里有红细胞的瘀血型患者,刘主任必加15克丹参,有次看药房抓药,发现丹参切片泡茶最方便,不过孕妇千万禁服,这玩意活血太过猛。
再说个冷门的——接骨木,这满身疙瘩的野树根,却是消除蛋白尿的好手,乡下亲戚用它熬水给肾病孙子泡脚,配合内服中药,半年指标稳定不少,但要认准黑接骨(又名蒴藋),白接骨功效差远了,而且必须新鲜的才有效,药店干品效果减半。
这些年来观察发现,真正有效的中药方都是组合拳,就像刘主任常开的"黄芪+茯苓+丹参"基础方,遇上水肿加玉米须,血尿添接骨木,蛋白尿重用雷公藤,不过各人体质差异大,同个方子在不同人身上效果天差地别,去年公司组织体检,三个同事都查出尿检异常,结果用同个方子,有人痊愈有人没效果,这就是中医说的"辨证施治"。
最后要敲黑板划重点:中药调理讲究细水长流,别指望喝两周就能断根,那些号称"包治肾病"的祖传秘方,不是掺了激素就是瞎猫碰死耗子,正规中医院都会要求定期复查尿常规、肾功能,根据指标调整药方,记住任何宣称"根治"的疗法都要打个问号,毕竟慢性病就得慢慢养,心急反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