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皮学问大!这几种常见皮类药材你了解多少?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说起中药里的"皮"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橘子皮晒干的陈皮,其实中药材里带"皮"的宝贝远不止这一种,这些看似普通的果皮、树皮,经过中医千年实践验证,个个都是调理身体的"高手"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藏在药柜里的"皮"类药材,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。

厨房里的中药——陈皮

要说最接地气的中药"皮",当属陈皮,不过别拿超市买的橘子皮当陈皮,正宗的陈皮讲究"陈久者良",至少要存放3年以上,新会产的广陈皮最佳,摸起来干燥硬脆,闻着有独特的陈香。

老中医常说"百年陈皮胜黄金",这可不是夸张,陈皮最擅长理气健脾,像吃撑了肚子胀、反酸水,用它泡水喝特别管用,广东人煲汤放陈皮,不仅能去腥增香,还能帮肠胃"减负"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用,含挥发油太多反而刺激肠胃。

清热凉血的丹皮

牡丹皮简称丹皮,是牡丹根的外皮,这味药专治"上火"问题,特别是血热引起的吐血、鼻血,记得小时候嗓子疼,奶奶总会抓点丹皮煮水,加点冰糖,喝两天就见效。

丹皮还有个绝活:清虚热,更年期潮热盗汗,用它搭配青蒿、地骨皮,效果比吃西药安稳多了,不过孕妇要避开这味药,它活血的本事容易惊动胎气。

厨房香料也是药——桂皮

炖肉必备的桂皮,其实是肉桂树的干燥树皮,别小看这卷起来的树皮,温阳散寒的本事一流,冬天手脚冰凉、小腹冷痛,用桂皮煮红糖水,喝完整个人都暖洋洋的。

不过桂皮性热,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吃,有个简单判断法:要是经常口干舌燥、半夜盗汗,这类体质就要慎用,用桂皮泡脚倒是个妙招,既能驱寒又不刺激肠胃。

利水消肿的茯苓皮

茯苓大家都知道是祛湿利器,其实它的外皮另有玄机,茯苓皮专攻皮肤水肿,特别是那种按下去凹陷的"水胖",夏天湿气重,用茯苓皮煮冬瓜汤,既能消水肿又能清热。

新鲜的茯苓皮效果最好,不过药店多是干品,有个使用窍门:茯苓皮煮水时要把表皮刷干净,否则浮在汤上的白毛会影响口感,配伍薏苡仁、赤小豆,祛湿效果加倍。

治疗皮肤瘙痒的白鲜皮

身上莫名痒却看不到疹子?这可能是湿热在皮肤里作怪,白鲜皮就像皮肤的"清洁工",能燥湿止痒,荨麻疹、神经性皮炎,用它煮水擦洗特别管用。

东北的鲜族同胞常用白鲜皮腌泡菜,既能防腐又能调和过咸的味道,不过这味药性偏寒,脾胃虚寒的人要搭配陈皮、砂仁一起用才稳妥。

退虚热的地骨皮

枸杞的根皮叫地骨皮,专治阴虚内热,小孩子夜间盗汗、老年人更年期潮热,用地骨皮搭配知母煎水,能起到"灭火器"的效果,它和丹皮的区别是:丹皮清血热,地骨皮退虚热。

鉴别地骨皮很简单:外表粗糙有纵皱纹,断面外层黄棕色,内层灰白色,市场上有用其他植物根皮冒充的,买的时候要选正规药店。

强筋骨的五加皮

关节疼痛、腰腿无力,五加皮能帮你"撑腰",这味药分南五加和北五加,一定要选南五加(细柱五加),北五加有强毒性,泡酒时搭配杜仲、牛膝,对骨质疏松特别有效。

使用五加皮要注意:高血压患者慎用,它有升压作用,熬汤时用量别超过15克,过量可能引起口干舌燥。

明目退翳的秦皮

眼睛发红、怕光流泪?秦皮是眼科要药,它能清肝明目,对结膜炎、角膜炎有奇效,记得小时候眼睛长麦粒肿,奶奶用秦皮煮水熏眼,熏完就不那么肿了。

不过秦皮味道极苦,煎药时可以加几颗红枣调和,现在药店有现成的秦皮滴眼液,方便多了,但急性青光眼患者要禁用,可能会加重病情。

解表发汗的姜皮

生姜皮可别当废料扔了!这层薄薄的皮是中医眼里的"利尿剂",水肿尿少时,用姜皮搭配茯苓、冬瓜皮煮水,能帮身体排出多余水分,和生姜肉不同,姜皮性凉,适合热性水肿。

保存姜皮有技巧:把生姜放冰箱冷冻,随用随刮皮,新鲜的姜皮效果更好,晒干后药效会打折,不过姜皮偏寒,体寒的人要少用。

止咳平喘的桑白皮

咳嗽痰多、胸闷气短,桑白皮能帮你"疏通"肺部,它就像呼吸道的清洁工,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,用桑白皮搭配枇杷叶煎水,能有效缓解症状。

不过桑白皮性寒,风寒咳嗽不适合,有个简单区分法:痰黄粘稠用桑白皮,痰白清稀要用其他药,熬药时要把外层的红棕色表皮刮净,否则影响药效。

这些中药"皮"各有所长,使用时要记住三个原则:一是辨证施治,二是注意配伍禁忌,三是控制用量,比如陈皮有理气作用,但气虚体弱者要慎用;桂皮温阳,实热体质要避开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才能把这些天然药材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