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山萸肉是个宝",这名字听着耳生,但说起它的别名可就熟悉多了,在浙江老家管它叫"药枣",小时候常看见晒药的老师傅把暗红色的果肉铺满竹匾,不知情的还当是晒红枣呢,其实这味被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上品的药材,还有山芋肉、蜀枣、鬾实等十几个接地气的称呼,倒是"山茱萸"这个学名反而少有人提及。
要说这山萸肉的来历,得从河南伏牛山的传说说起,相传战国时期道家炼丹的鼻祖鬼谷子,某日在山中饥渴难耐,随手摘了株灌木的红果子充饥,没想到连吃半月竟感觉身轻如燕,后来他定居的山洞前长满了这种带刺的植株,道观里的弟子们每逢体虚乏力时,就用这果子炖汤喝,百姓见道长们个个鹤发童颜,便跟着采来入药,渐渐有了"仙果"的名号。
别看现在药店里卖的都是干巴巴的药材,新鲜的山萸肉可是十足的美人胚子,每年霜降时节,秦岭山沟里的山茱萸树挂满玛瑙般的果实,表皮带着细密的白霜,掰开后果肉半透明,核薄如纸,老药农教我个诀窍:挑山萸肉要选"铜皮铁骨豆腐渣",就是外皮油亮,果核坚硬,肉质绵软的才是上品,不过新鲜果子不能直接吃,必须用沸水烫过才能去掉麻舌的涩味。
这味药最妙处在于补而不燥,邻村王婶去年总说半夜口干、腰腿酸软,女儿从城里买的西洋参她嫌"凉飕飕",后来我给她配了个土方子:山萸肉15克加山药30克,文火慢炖两小时,连汤带肉吃了半个月,现在天天在广场舞队伍里精神得很,中医说这是取"山萸肉补肝肾,山药益脾肺"的协同作用,就像给五脏六腑做了次深度SPA。
现在的养生达人可会玩,有人拿山萸肉泡酒,有人做成果酱,我试过最简单的法子:抓一把干山萸肉,配上枸杞、冰糖,开水闷泡十分钟,喝着有股淡淡的蜜香,不过要提醒各位,这药虽好却不是人人都适合,上个月表弟上火长痘,非要喝这个茶,结果痘痘越冒越多——阳亢体质的人吃温补的山萸肉,好比火上浇油。
市面上造假的山萸肉不少,有些不良商家用山楂染色冒充,教大家三个鉴别窍门:真品断面呈紫红色,闻着有淡淡酸气,泡水后汤色金黄透亮,要是汤色浑浊发红,八成掺了色素,老辈人常说"是药三分毒",山萸肉虽好也不能贪嘴,每天用量控制在6-12克为宜,煮粥炖汤时放几颗就够了。
最近发现年轻人开始流行"朋克养生",保温杯里泡枸杞不算啥,有姑娘把山萸肉磨粉加进咖啡里,虽然创新用法值得鼓励,但传统智慧千万别丢,古书记载的最佳搭配是配伍熟地,两者按1:3比例熬膏,能缓解长期熬夜导致的头晕耳鸣,这种千年验方可比网红产品靠谱多了。
走过百年药铺总能闻到特有的药香,掌柜的掀开樟木箱,露出金灿灿的山萸肉,那是岁月沉淀的颜色,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找回祖先与草木相处的智慧,毕竟最好的滋补不在名贵药材,而在顺应四时的调养之道,下次去山里踏青,不妨留意下那些挂着红灯笼般果实的灌木,说不定就能遇见这味低调的"肝肾守护神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