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吃中药多年,这些经验教训让我终身受益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一场与癌症的持久战

老张坐在藤椅里,手里捧着保温杯,杯口袅袅升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,这是他患肝癌的第七个年头,也是他坚持喝中药的第两千多个日子。"当年医生说我活不过三年,现在药罐子倒是成了家里的'老伙计'。"他笑着晃了晃手里的袋子,里面装着每天必煎的中药材,这个画面,或许正是许多肝癌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——在西医手术、化疗之外,总有人把希望寄托在那一碗褐色的药汤里。

从绝望到尝试:我的中药抗癌路

2016年春天,确诊肝癌的消息像一道晴天霹雳,当主治医师指着CT片上那个鹌鹑蛋大小的阴影时,我的大脑一片空白,手术切除后,医生建议配合靶向药治疗,但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,我悄悄把处方揣回了口袋,那时候的我,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般,听说邻村王婶的哥哥靠中药调理活了五年,第二天就踏上了求药的路。

最初的中药方子足有十几味药,每天清晨五点,老伴就蹲在炉灶前熬药,苦味弥漫在整个屋子,我却觉得那是生命的味道,三个月后复查,甲胎蛋白指标真的下降了!这个结果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,但真正的考验,是在两年后药物出现耐药性时才开始。

中药不是万能钥匙:这些年走过的弯路

记得第四年冬天,听信了某"神医"推荐的秘方,把医院开的抗病毒药全停了,结果不到半个月,转氨酶飙到正常值三倍,连夜又住进了ICU,这次教训让我明白:中药绝不是孤立存在的疗法,它需要和现代医学检测紧密结合,现在我们家墙上贴着肝功能化验单,旁边就是中药调整记录,每次指标波动都要和主治医生商量对策。

这些年见过太多病友走极端:有人迷信偏方停掉所有治疗,也有人拒绝中药只靠化疗硬扛,其实中医讲究"带瘤生存",就像管理慢性病一样与癌细胞和平共处,我们小区陈老师,肝癌术后坚持服用扶正固本的中药,现在每天还能打两个小时太极拳,他常说:"中药调的是整个人的状态,不是单纯杀癌细胞。"

那些年相伴的"老伙计"们

药柜最底层的铁皮箱里,整整齐齐码着七年来的中药渣样本,黄芪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这些常客自不必说,最特别的要数西藏带回来的红景天,那年去高原旅游,当地藏医说我气血两虚,特意配了补气活血的方子,回来后果然精神好了许多,连肝区隐痛都减轻了。

煮药的砂锅换了三个,现在的这个是女儿特意从景德镇买的粗陶锅,她说不锈钢锅熬出来的药总少了些"魂气",每天晨光微熹时,厨房就会响起药材碰撞的沙沙声,党参的甘香混着丹参的苦涩,这味道早融入了生活的节奏,有次孙子趴在灶台边问:"爷爷吃的是仙丹吗?"我们全都笑了,可谁心里都清楚,哪有什么仙丹,不过是与死神较劲的凡人智慧。

藏在药方里的生死哲学

老中医总说"三分治七分养",这话在抗癌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除了按时服药,我养成了午睡半小时的习惯,雷打不动地散步五公里,饮食更是精细到克数:每天一个甲鱼炖灵芝,半斤戒了海鲜的清淡饮食,最难忘的是去年春节,家人包饺子偷偷掺了韭菜,我发现后急得直跺脚——中药忌辛辣可不是说着玩的。

这些年药方随着季节变换、体质调整,但有几味药始终不变:护肝的五味子,增强免疫的灵芝孢子粉,还有最重要的西洋参,它们像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我每况愈下的肝脏,有次重感冒发烧,医生看着化验单摇头,却说我的肝功能指标异常稳定,这大概就是中药温润滋养的力量。

尾声:与癌共存的岁月长河

上周去复查时,年轻的规培医生盯着我的病历啧啧称奇:"七年了,中药真的有这么神奇?"我笑着掏出正在服用的药包:"哪有什么神奇,不过是把该注意的都做到了位。"窗外的阳光斜照进来,落在药袋上印着的"每日一煎"字样,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个清晨,炉火旁守候的身影,砂锅里翻滚的希望。

肝癌吃中药这些年,最大的收获倒不是延长了多少寿命,而是学会了与生命和解的智慧,正如老中医说的:"治病先治心,心宽病自退。"此刻药香又起,我知道,这场漫长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