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最近总往厕所跑,一天五六趟,整个人瘦得跟竹竿似的。"街坊王婶摇着蒲扇念叨,"医生说是慢性直肠炎,西药吃了大半年不见好,现在全靠李大夫开的中药方子吊着命。"
在社区卫生站的中医科,李大夫的诊室门口总排着长队,他开的方子有个特点:便宜、管用、不伤身,上周跟着王婶去抓药时,正巧撞见个年轻人捧着肚子进来——又是直肠炎闹的,李大夫照例掏出那张泛黄的纸笺,边写边念:"黄连5克、黄柏10克、白头翁15克......"
这年头得直肠炎的真不少,前天楼下开超市的老周还说,自家女婿天天应酬喝酒,痔疮没治好倒查出了直肠炎症,要我说啊,这病三分治七分养,关键得找对调理法子,今儿就把李大夫压箱底的方子掰开了说明白。
【先搞懂你的肠子在闹啥脾气】 很多病人一进诊室就火急火燎:"大夫快止疼!"其实直肠炎分好几种:溃疡的、糜烂的、充血水肿的,还有莫名其妙就发作的慢性类型,最烦人的是总在凌晨疼醒,肛门坠胀得像塞了个秤砣,上完厕所擦屁屁都带血丝,这时候光吃止泻药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加补丁,治标不治本。
李大夫常说:"肠道要哄着养。"急性期的病人他会让喝三天米汤,把作妖的肠子饿安静了再慢慢加药,那些总说中药慢的,多半是没熬过前三天就急着吃香喝辣的主儿。
【祖传方子里藏了哪些玄机】 回到那个救命的方子:黄连5克、黄柏10克、白头翁15克、秦皮12克、木香9克、白芍15克、甘草6克,看着普通,实则暗藏门道。
黄连是个暴脾气,专治湿热闹腾,就像家里厨房发霉长毛,它冲进去三下五除二就能擦干净,不过这哥们性子太燥,用量多了反伤胃,所以只能放指尖捏的一小撮。
白头翁是方子里的老黄牛,专门收拾肠道里的脓血,记得去年隔壁楼刘老师便血半个月,西医说要灌肠,后来喝了这个方子,第三天马桶里就看不见红了。
最妙的是木香和白芍这对搭档,木香负责疏通气滞,好比拆开缠成死结的耳机线;白芍柔肝止痛,像往冒烟的锅炉里浇凉水,两者搭配,肚子绞痛的情况能缓解大半。
【煎药服药的门道比药方更重要】 别小看煎中药这事,李大夫见过太多人毁在细节上,瓦罐砂锅是标配,不锈钢锅煮出来的药效至少打八折,头煎要大火滚开转小火咕嘟20分钟,倒出药汁;二煎再加温水继续熬,两次兑一起刚好两大碗。
喝药讲究"热、缓、频",早上空腹趁热喝第一碗,像给肠胃披件棉袄;下午三四点加餐前喝第二碗,别等临睡前猛灌,半夜涨得睡不着可别赖药不行。
特别提醒爱漂亮的姑娘们,喝中药期间别碰冰奶茶,上次诊所那个染黄毛的小姑娘,喝完药偷吃冰淇淋,当天就跑了三趟厕所,蹲得腿都麻了。
【日常调理比吃药更要紧】 老话讲"吃药不忌口,郎中也摇头",得这病的要像坐月子那样金贵:辣椒、白酒、冷饮这些刺激性的全戒掉,连夏天的冰西瓜都得拿温水泡泡再吃。
早餐必须现熬小米粥,煮得米油浮一层那种,中午吃肉要像尝鲜似的,筷子尖挑两三片瘦肉,晚上喝点山药莲子羹,既补气血又不折腾肠胃。
上厕所别带手机!很多人蹲坑十分钟,痔疮和直肠炎症都是这么蹲出来的,培养定时排便习惯,拉完用温水冲洗,别用粗糙的纸巾使劲擦。
【这些坑千万别往里跳】 有人听说马齿苋能治拉肚子,直接薅两把凉拌着吃,结果半夜腹痛送急诊,野菜性寒,非得配着生姜红糖水喝才行。
还有人迷信某宝上的"祖传秘方",花大价钱买来历不明的药粉,前阵子新闻不就曝光了某网红卖的"肠炎灵",检测出超标重金属吗?
最要命的是见好就收,症状刚缓解就自行停药,过两周准复发,李大夫总说:"治病得像炖红烧肉,小火慢炖才入味。"
后记:上个月遇见老张,他乐呵呵地说现在每天只跑两次厕所,体重回升了十斤,看着他手里提着的中药包,突然觉得那些写着古怪名字的草药,比任何保健品都实在,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