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药材种植如何实现高产高效?揭秘成功背后的三大秘诀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以前只知道种玉米土豆,没想到咱这山沟沟里还能种出'金疙瘩'!"在巴中市恩阳区柳林村的中药材基地,56岁的张大爷蹲在地头,手里捏着刚挖出的川明参,脸上笑出深深的褶子,像他这样的药农,在巴中地区已有上万人通过中药材种植走上了致富路,这片被北纬31°黄金气候带眷顾的土地,正悄然书写着"秦巴药库"的新时代传奇。

靠山吃山的智慧之选 巴中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,米仓山与大巴山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"盆周山区"地貌,年均气温16.9℃、年降水1200毫米的温润气候,加上富含锌硒的紫色砂壤土,构成了中药材生长的"天然温室",市农科院专家王振华指着检测报告说:"我们这里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/5,简直就是中药材的'豪华套房'。"

在南江县光雾山深处,海拔1200米的阴坡上,成片的重楼正在遮阳网下茁壮成长。"可别小看这些黑黢黢的果子,每亩能卖20多万!"种植大户李大姐掀开叶片,露出藏在土里的块根,这种喜阴耐寒的珍稀药材,恰好与巴中"七分山、二分田、一分坝"的地形完美契合,如今全市已形成"低山种丹参,中山育重楼,高山栽秦艽"的立体种植格局。

科技赋能的传统新生 清晨五点,通江县陈河乡的智能育苗大棚就热闹起来,温度传感器显示22℃时,卷帘机自动升起遮阴网;土壤湿度低于60%,滴灌系统立即启动,返乡创业的90后小陈边查看手机APP边说:"过去靠天吃饭,现在手机就是'田管家',连施肥都能精准到克。"

在巴州区清江镇的加工车间,烘干机的轰鸣声中飘出阵阵药香。"温度控制在55℃,烘干时间精确到小时。"技术员小杨演示着智能化设备,"这样处理的川芎挥发油含量能提高30%,药厂抢着要。"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现代化初加工中心,中药材损耗率从30%降到8%。

全产业链的致富密码 "以前种出来愁销路,现在家门口就有'药材银行'。"平昌县驷马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里,药农老王正忙着给客商装车,这个西南最大的川产道地药材集散地,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,辐射云贵陕甘等10余省市。

在恩阳经开区的中药产业园,全自动制剂生产线正在封装黄芪注射液。"我们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的3个新药即将上市。"企业负责人指着展示柜里的提取物产品,"这些卖给化妆品企业的原料,价格比原药材翻三倍!"目前巴中已形成"种植-加工-研发-销售"的完整产业链,产品附加值提升4倍以上。

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"种中药材比外出打工强多啦!"在南江县赤溪镇,返乡青年小何算起收入账:流转10亩地种苍术,亩产干货400公斤,按今年行情能挣20万,更让他惊喜的是,林下套种的黄精既不占地又增收,"相当于白捡的钱"。

这种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的模式已在全市推广,龙头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,农户负责种植,合作社统一收购,在巴州区大罗镇,村民不仅土地流转有租金,基地务工有薪金,年底还有分红金。"三金"叠加让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,许多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。

站在通江县春在镇的观景台上,连绵的药田如绿色波浪般起伏,曾经贫瘠的山坡地,如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"绿色银行",随着"巴中药材"地理标志品牌越叫越响,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——到2025年,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突破80万亩,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,当深山里的草药香飘向全国,巴中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"本草经济",正在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