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甘肃陇南的大山里,老张蹲在自家院坝上,手指熟练地剥开一株当归的表皮。"瞧这油圈,正宗的岷归才长得出这种菊花纹。"他举起晒得半干的药材,阳光下琥珀色的汁液顺着纹路渗出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,这位种了三十年当归的药农不知道,他手里这株植物,正在成为连接中国西北与世界药房的纽带。
黄土里长出的"软黄金"
甘肃的中药材故事,得从这片土地说起,北纬33°至36°的黄金纬度带,年均气温8℃的气候,加上黄河、渭河冲积形成的砂质壤土,造就了全国最道地的中药材基因库,定西岷县的当归、陇西的黄芪、华亭的大黄,这些带着地理标志的药材,在《本草纲目》里都是"上品"的代名词。
当地人管种药材叫"务药",在宕昌县哈达铺镇,几乎每户人家房前屋后都晾着药架。"过去穷得连化肥都买不起,祖辈传下的药材种子倒是没断过。"药商李建军指着仓库里码到屋顶的党参箱笑道,如今他家的淘宝店"陇上药坊",每年光双十一就能卖出十万单,包裹坐着火车穿过河西走廊,把甘肃的泥土芬芳送到东南亚的中药房。
产业链上的"破壁"革命
走进兰州高新区的某制药车间,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王莉正盯着萃取设备。"传统饮片利润薄,我们和中科院合作研发的当归多糖提取物,一公斤能卖到八千块。"玻璃罐里棕黄色的粉末,正在改变中药材粗加工的历史,像这样的精深加工企业,甘肃已有47家,产品从初级饮片升级到中成药、保健品、化妆品原料。
电商直播更是给行业插上翅膀,在陇西"千年药乡"直播间,主播举着百年老药锄讲解采挖技巧,背景音是此起彼伏的虫鸣,数据显示,2022年甘肃中药材网络零售额突破23亿元,其中90后消费者占比达37%。"以前卖给收购商论斤称,现在真空小包装论克卖,价格翻了好几倍。"药农老赵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订单。
全球化赛道上的"甘肃名片"
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药一条街,"甘肃道地药材"的霓虹灯牌格外醒目,店主陈先生每周要接待二十多批采购商,他的展柜里,岷归切片和黄芪蜜饯卖得最好,海关数据显示,甘肃中药材年出口额已突破5亿元,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但甜蜜的数据背后藏着隐忧,在陇南某药材市场,记者看到堆成小山的防风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查封。"前几年盲目扩种,现在品质把控跟不上。"县农业局技术员无奈地说,更严峻的是野生资源枯竭——过度采挖让羌活、秦艽等野生药材濒临绝迹,人工培育技术却尚未完全成熟。
科技赋能下的新生
转机出现在田间地头,在渭源县会川镇,无人机正在给党参田喷洒营养液。"水肥一体化系统让亩产提高30%,还能追溯生长全过程。"种植大户杨林掏出手机展示APP,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、重金属含量等数据,省农科院培育的"陇芪1号"良种,抗病性提升40%,已在全省推广种植。
老字号也在蜕变,三百年历史的"德生堂"药房,如今在兰州开出智慧体验店,电子秤自动换算汉唐古方剂量,AR技术还原《千金方》炮制场景,总经理李明哲透露:"我们和法国植物药企合作的当归提取物项目,明年就要启动临床三期试验。"
夜幕降临时,陇西中药材交易中心的灯火依然通明,来自安徽的客商老周刚签下五百吨黄芪订单,他抚摸着样品感慨:"二十年前来收药,骑驴才能进山,现在高速公路修到田间,质检报告比国外还详细。"窗外的洮河水静静流淌,见证着这片土地上,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,当当归的香气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飘向世界,甘肃中药材的故事,正在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