姐妹们注意啦!最近后台好多姑娘问"调经补气血的中药该怎么熬",今天咱们就来唠点实在的,老祖宗传下来的煎药学问可大了,熬不对不仅浪费药材,还可能伤身子,我熬了三年中药才摸出门道,这些经验现在免费送给你!
熬药前的准备工作(划重点!)
-
选锅大有讲究 千万别图省事用铁锅、铝锅!这些金属会和中药成分打架,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,实在没有的话,不锈钢锅勉强能用,但别长期用,记得我家婆婆当年就用铁锅熬过当归,结果药汤发黑还苦得呛人。
-
冷水泡药有玄机 抓回来的中药别急着上火,先用冷水浸泡30-60分钟,水量要没过药材2-3厘米,就像泡茶一样把药材泡软,特别是阿胶、鹿角胶这类"黏糊大王",不泡开直接煮会粘锅底。
-
特殊药材要分开 有没有发现药包里总有几包小袋子?那是医生特意标记的"先煎""后下"药材,像龙骨、牡蛎这种硬骨头,要先单独煮40分钟;而薄荷、砂仁这些挥发性强的,临出锅前5分钟再放。
火候把控三大秘诀
-
武火文火交替用 刚开始一定要用大火(武火)烧开,就像烧水时咕嘟咕嘟冒泡的状态,水开后马上转小火(文火)慢炖,保持"蟹眼沸"状态——就是水面有小气泡轻轻翻滚,像螃蟹吐泡泡那样。
-
计时从沸腾开始 很多姑娘犯的错误是浸泡时间算进煎药时长,大错特错!真正计时是从水开后开始,补气血的药一般头煎30分钟,二煎20分钟,像熟地黄、白芍这些滋腻药材,适当延长5-10分钟更好出味。
-
盖不盖锅盖有讲究 含人参、西洋参的方子要盖紧锅盖,防止药性挥发,但如果是祛湿的茯苓、薏苡仁,可以留条小缝,让燥气跑掉,我试过两次忘盖盖子,结果补气效果大打折扣。
那些年踩过的煎药坑
-
千万不敢"榨干"药汁 总想着多熬几次把药汁榨干?大漏特漏!第三煎的时候有效成分早就析出完了,强行熬只会把鞣质、树脂这些刺激肠胃的东西煮出来,记住二煎混合后分两次喝最科学。
-
隔夜药不能喝 广东姐妹特别注意!早上赶不及就把药放保温壶,到晚上药液都馊了,建议当天早晨现熬,实在要存放冷藏别超12小时,喝前一定要加热到烫嘴。
-
忌口不是吓唬人 喝调经药期间真的要管住嘴!去年我吃阿胶糕时偷吃冰西瓜,结果姨妈推迟半个月,医生开的方子里如果有当归、黄芪,至少忌口生冷油腻三天,不然等于白花钱。
不同体质熬药小技巧
-
血虚姐妹看这里 脸色苍白、头晕眼花的姐妹,熬药时加两片红枣、三颗桂圆一起煮,但注意阴虚火旺的长痘女要少加,上次我闺蜜加多了桂圆通宵冒痘。
-
气滞型要这样熬 总感觉胸口堵、爱叹气的姑娘,在二煎时加10克玫瑰花进去,不过玫瑰花瓣要最后5分钟放,煮久了香味全跑了。
-
寒性体质必看 手脚冰凉、痛经严重的姐妹,生姜一定不能少!切片后和药同煎,但量要控制在5片以内,否则辣得嗓子疼,我冬天会边熬边泡脚,暖身效果加倍。
药渣的隐藏用法 别以为熬完就能扔药渣!这可是天然的足浴包,把药渣加水再煮10分钟,滤出汤汁泡脚,特别适合宫寒痛经的姐妹,去年我坚持泡了整个冬天,大姨妈再来时终于不用裹热水袋了。
最后唠叨一句:熬中药就像煲汤,急不得也懒不得,我见过太多姑娘图省事用电药壶定时,结果该包煎的没包煎,该后下的全煮烂了,建议新手姐妹拿手机定个闹钟,站在灶台前看着火,这才是对自己身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