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服用中药必看!这5个细节做错小心伤身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气温骤降,后台收到好多朋友留言问:"冬天喝中药是不是要加热?""能不能放姜去寒?"今天咱就来唠唠冬季服用中药的那些门道,老中医常说"冬令进补,开春打虎",但要是踩了这些坑,说不定越补越虚哦!

别把中药当"热汤宝" 前两天隔壁王婶煮完中药直接兑热水喝,结果半夜跑急诊,为啥?很多祛湿活血的药材偏凉性,比如金银花、蒲公英这些,就算天冷也不能猛灌热药,正确姿势是:煎好后晾到40度左右再喝,既不会刺激食道,又能保证药效,实在怕冷的话,可以含块冰糖再慢慢咽。

保温杯泡药=白花钱 上次见同事直接拿保温杯泡枸杞当归,泡出褐色的水还当宝贝喝,中药材里的有效成分需要持续煮沸才能析出,保温杯闷泡顶多算"洗药材水",建议用砂锅小火慢炖,实在没条件也要保证每天至少煮沸20分钟,不然你喝的可能就是碗染色的开水。

乱加"佐料"毁药效 记得邻居张叔喝补肾药总爱撒胡椒粉,说是去腥,结果连着三天流鼻血——胡椒性热,遇上熟地黄、肉苁蓉这类温补药材,相当于火上浇油,还有人往止咳药里加蜂蜜,这倒是问题不大,但像川贝枇杷膏本身就含蜂蜜,再加就变成糖浆了,最保险的做法是:除非医生特别交代,否则只加清水。

隔夜药不是"陈酿" 有次在诊所看见阿姨把前天的药当早餐喝,吓得大夫赶紧拦下,中药讲究"现煎现服",特别是含有阿胶、龟板这类胶质药材的药汤,过夜不仅滋生细菌,还会黏成糊糊影响吸收,实在忙不过来,可以早上煎好装进保温壶,但超过6小时就别喝了,尤其是治感冒发烧的药。

进补前先"扫雷" 去年公司体检发现好几个年轻人血脂超标,一问全是冬天狂喝鹿茸汤,人参、鹿茸这些大补药材就像给手机充电,得先看电池还剩多少,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适合温补,但动不动就上火的长痘户,可能就需先吃几天清热药打底,最稳妥的办法是找中医师把脉,别自己瞎琢磨。

说个真实案例:楼下刘奶奶每年都炖阿胶糕,去年非要给上火的孙子吃,结果孩子流鼻血住院,其实冬季调理就像织毛衣,得顺着体质的"花纹"来,痰湿重的要先祛湿再进补,血瘀体质的需要加点活血化瘀的药材,这些细节自己根本把握不准。

最后唠叨一句:喝完中药别急着吃火锅涮羊肉,辛辣油腻的食物会影响药效吸收,建议间隔两小时再进食,实在馋了可以喝点山药粥过渡,记住咱们的老祖宗说的"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",顺时而养才能事半功倍~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