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都在传一件事儿,说某地药店卖的中药饮片抽检不合格,好多常见的药材都上了黑榜,作为常年喝中药调理的“老养生人”,我立马翻出新闻仔细瞅了瞅,好家伙,连党参、当归这些家常药材都有问题!今天咱就唠唠这中药饮片的质量门道,看完保准你买药时心里有底。
抽查结果看得人心慌
前阵子某省药监局发了份抽查通报,30批次中药饮片里竟有12批不合格!像黄芪、枸杞这种天天泡水喝的“养生担当”,居然查出二氧化硫超标、霉菌超标,最离谱的是某批次柴胡,有效成分含量低到连国标的三分之一都够不着,这跟吃木头渣子有啥区别?
有个数据特别扎心:近五年全国抽检不合格率一直在8%到12%之间晃悠,算下来,你抓十副药至少有一副可能踩坑,更吓人的是,有些不良商家玩“障眼法”,发霉的药材用硫磺熏得雪白,虫蛀的当归喷酒精增重,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出猫腻。
劣药到底从哪来的?
扒开表象看本质,这些不合格饮片大多栽在三个环节:
- 种植端偷工减料:有些药农为了抢收成,该晒干的药材直接用硫磺熏,该摘花的时节提前采收,就像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“毒枸杞”,全是用焦亚硫酸钠泡出来的“美白脸”。
- 加工坊暗箱操作:小作坊最擅长“整容术”,染色、增重、掺假三件套玩得溜,去年曝光的某中药材市场,商户往海马肚子里塞水泥,给虫草注射金属粉,这操作简直刷新三观。
- 储存运输掉链子:很多药店库房潮湿得能养鱼,药材摞在地上直接吸潮发霉,特别是南方梅雨季,要是不控温抽湿,贵重药材分分钟变“废柴”。
老中医教你五招避坑
在中医院蹲了半个月,整理出这份“避雷指南”:
- 看颜值更要闻味道:优质当归应该有股甘甜味,要是闻到刺鼻酸味,八成是硫磺熏的,党参断面要是发黄带斑点,赶紧放下别买。
- 摸手感鉴别干货:好黄芪捏着硬实不粘手,要是摸完手指发涩,说明可能用滑石粉抛光过,金银花要是软塌塌没筋骨,多半是硫熏货。
- 认准“身份证”信息:正规饮片包装上必须有GMP认证、生产批号、溯源二维码这三样,上次我在药店看见包无标枸杞,店员支支吾吾说“特价处理”,转身就走!
- 选对购买渠道:三甲医院的药房虽然贵点,但人家进货要过五关斩六将,实在想网购,认准同仁堂、雷允上这种百年老店的官方店,别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- 特殊药材留个心眼:像冬虫夏草、野山参这种贵价货,建议去专业市场当场验货,有次见个大爷买鹿茸,拿打火机烧了点绒毛闻味,这操作虽然专业但真有效!
救命药不能变害人药
说到底,中药讲究“药材好,药效才好”,那些硫熏过的枸杞看着鲜亮,但长期喝可能伤肝;掺了杂质的三七止血效果大打折扣,关键时刻可能耽误治病,监管部门虽然年年查,但总有些漏网之鱼流到市场,咱们自己得多长点心,买药时别光看价格,多问几句产地、加工工艺,毕竟健康这事儿真赌不起。
最后唠叨一句:要是发现药店卖的问题药材,赶紧拨打12315举报!你较真一次,可能就少十个患者遭罪,希望哪天咱们买中药,能像买白菜一样放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