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贵中药鉴别,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与实战指南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各位执业药师朋友,最近在药房碰到个事儿让我挺感慨,有位顾客拿着"野山参"来咨询,说是托人从东北深山老林搞来的"百年参王",结果咱们用紫外灯一照,断面荧光反应根本不对路,这事儿让我琢磨着,名贵中药鉴别这门手艺,还真是咱们执业药师的看家本领。

为啥说这是必修课?您想啊,现在市面上的名贵药材鱼龙混杂,光我所在的药房,去年就查出三起以次充好的案例,像藏红花掺玉米须、冬虫夏草插铁丝、阿胶混牛皮源这些套路,普通消费者哪能分辨?咱们作为专业把关人,要是连三七和土三七都分不清,那可真是砸了执业药师的招牌。

先说说常见几大名贵中药的鉴别门道,头一个是人参家族,野山参、园参、高丽参各有特征,野山参的芦头要带"雁脖芦",皮条须上还得有珍珠疙瘩,上次培训时老师傅教的口诀"紧皮细纹枣核艼,主根须似三叉形",您还记得不?现在市面上染色加工的"工艺参"特别多,用硫熏过的闻着有股酸味,泡水后水色发浑。

再说冬虫夏草,正宗那曲产的虫体应该是黄棕色,环纹明显,腹部足部完整,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插竹签增重的,掰开断面一看,草芯里塞着不明物体,现在有些商家玩新花样,把亚香棒虫草当正品卖,咱们得记住它虫体发黑、气味发臭的特点。

鹿茸的鉴别更考验火候,梅花鹿茸的茸毛短而密,断面呈黄白色,气微腥,马鹿茸个头大但分叉多,骨质化严重的根本不能入药,记得有次收到盒装"鹿茸片",拿手一捏就碎,放嘴里尝居然发咸——明摆着是盐渍处理过的边角料。

传统鉴别讲究"观形、闻气、尝味、摸质"四诊法,比如牛黄,天然的叫"丑宝",断面有层叠纹理,嚼着先苦后回甘,人工合成的多半掺着淀粉,遇水就糊,又如麝香,真品香气穿透力极强,放锡纸上加热会跳动(因为含挥发油),假的要么没反应,要么直接烧焦。

现在科技手段也得上,咱们药房配了显微鉴别设备,像羚羊角的横截面可见波浪形纹理,三七粉末能看到菊糖结晶,前阵子用薄层色谱仪检测出一批"海马"含有染色剂,这种化学鉴别法比肉眼观察更可靠,不过要注意,仪器数据要和传统经验结合,上次遇到批外观完美的西洋参,机器测出农药残留超标,这才避免流入柜台。

执业继续教育这块,建议各位多关注这几个方向:首先是新版《中国药典》的修订内容,比如2020版新增的DNA条形码技术要求;其次要掌握市场新出现的伪品动态,像最近发现有用模型压制的"伪造灵芝";再者是法规更新,现在销售濒危药材需要查来源证明,比如犀角早就禁用,还在卖的话可就是违法。

给新人支几招实在的学习路径:先把《中药鉴定学》翻烂,重点记50种贵重药材的特征图;下载"中药鉴"APP,里面有很多对比图;有机会去药材市场转转,跟老药贩聊天长见识;最重要的是养成保留样本的习惯,我们科室就有个"问题药材展示柜",新员工上岗都要先认这些假货。

最后提醒各位同行,名贵中药鉴别不是耍杂技,而是守护用药安全的防线,上次协会培训时专家说的数据惊心——某地抽检发现38%的冬虫夏草不合格,咱们多学点真本事,既是对患者负责,更是对自己的职业尊严负责,毕竟咱们考执业药师证的时候,初心不就是当个靠谱的医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