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嗓子里像糊了层浆糊,早晨起床喉咙发紧,咳出来的痰白花花的像果冻,这种黏糊糊的感觉缠着人一整天都没精神,去药店买止咳糖浆也不管用,老中医把脉后轻叹一句"这是痰饮作祟啊",才让我恍然大悟这恼人的痰背后大有学问。
藏在体内的"沼泽地" 中医说的痰饮可不是单指喉咙里的那口痰,想象下梅雨季节院子里积的水洼,太阳晒不干还越积越多,这就是体内痰湿的真实写照,痰湿重的人早上眼皮肿、舌头像泡过水的棉花,肚子胀得像揣了个水球,最要命的是这些黏腻的东西会到处流窜,停在肺里就咳嗽,堵在胃里就反酸,蒙在心窍上整个人都昏昏沉沉。
五脏六腑的"排水系统"罢工 老祖宗早就看透玄机,痰饮根源在脾肾,脾就像厨房的下水道,天天运化水湿,要是总吃冰镇西瓜、熬夜耗阳气,等于往管道里倒水泥,肾阳不足更麻烦,好比暖气片不热,屋里潮湿的衣物永远晾不干,有些姑娘手脚冰凉还狂冒痘,八成是下焦寒湿被憋出火了。
千年古方显身手 张仲景的经方这时候就派上用场,二陈汤里半夏燥湿像台抽水机,陈皮理气如同通渠工,茯苓利水堪比吸水毯,若是躺下就眩晕,苓桂术甘汤最妙,桂枝温阳就像给身体装地暖,白术健脾好比修复防洪堤,现在中成药店里的参苓白术丸,其实就是给脾胃装了个除湿机。
身上自带"化痰开关" 每天揉按丰隆穴特别管用,这个"化痰第一穴"就在小腿外侧中点,按下去酸胀才到位,配合足三里增强脾胃动力,就像给身体请了两位保洁阿姨,舌苔厚腻时刮刮手指根部的商阳穴,出痧后明显感觉喉咙清爽,记得要从指尖往手掌方向刮,别弄反了。
厨房里的化痰秘籍 广东人爱煲的冬瓜薏米汤其实暗藏玄机,冬瓜皮利水,薏米祛湿,加点荷叶蒂效果更好,北方朋友可以试试姜枣茶,生姜温胃散寒,红枣护脾,煮出的茶汤喝出一身汗,寒湿顺着毛孔往外冒,但要注意山药蒸着吃补脾,炒着吃反而滞气,这点很多人搞错。
生活细节藏陷阱 有人纳闷明明忌口了还痰多,问题可能出在喝水方式,大口猛灌凉水最伤脾阳,应该小口慢饮温水,洗澡后头发没吹干就睡觉,湿气顺着头皮往里钻,还有长期穿露脐装的姑娘,相当于把腹部这个"中央空调"暴露在寒风里,不出毛病才怪。
真实案例说分明 邻居李阿姨咳嗽三个月,西药吊瓶只管一时,后来每天用艾条熏足底涌泉穴,半个月后终于能睡安稳觉,关键是她悟出了门道:晨练要等雾气散了再出门,买菜回来先用艾草水泡泡脚,冰箱里的饮料换成姜丝红糖水,现在她见人就夸"老祖宗的方法真灵"。
调理痰饮贵在坚持,就像疏通老房子的排水管,不可能捅两下就彻底通畅,建议每周记录痰液变化,观察舌象照片,连续跟踪三个月,当某天突然发现嗓子清爽、大便成形、睡觉不打呼噜了,说明体内的"沼泽地"终于变成了绿洲,记住痰湿体质要像养护古董一样精心,毕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