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辨别中药?从外观到气味,专家教你避开假货陷阱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总听朋友说"中药养生"却买到假货,不是发霉的人参就是染色的枸杞,甚至有人把伪劣药材当传家宝囤着……作为研究中药材十几年的行业内人士,今天必须给大家掏心窝子讲讲辨别技巧,别以为看剧里老中医闭眼摸药就能分真假,现实中的坑多到让你怀疑人生!

先看"脸面":颜色形态藏玄机

颜色不均匀要警惕
天然药材多少带点"瑕疵美",比如正宗黄芪应该是淡黄色带点自然褶皱,如果表面光滑得跟打过蜡似的,八成是硫磺熏过的;党参的狮子盘头纹路要是过于清晰锐利,反而可能是提取有效成分后染色伪造的。

形状怪异要留神
拿人参举例,野山参应该像小萝卜带腿,皮糙但纹理自然,如果遇到又白又胖像胡萝卜的所谓"人参",大概率是园参冒充的,更离谱的是某些商家会把西洋参切成人参形状,这时候要看断面——西洋参断面呈菊花纹,而人参是明显的山药纹。

特殊标记认准了
冬虫夏草最头疼造假,记住三点:真虫草腹部四对足明显,中间四对最突出;草茎部分有自然的枯黄渐变;掰开后断面是空心的(假的多实心),去年我就见过用面粉捏的虫体+黄花菜梗拼的假货,泡水就现形。

鼻子比眼睛更可靠:气味辨别终极奥义

清香型药材最怕刺鼻味
优质金银花刚开封时能闻到淡淡的茉莉香,如果香味冲鼻或者带酸馊味,肯定是硫磺熏制过的,更绝的是,有些不良商家会往玫瑰花冠里喷香精,这时候揉搓花瓣,真货香气持久,假货很快散掉。

动物类药材重点看腥臊味
正经鹿茸片凑近能闻到类似血腥气的腥味,要是有腐臭味说明已经变质,最坑的是假牛黄,真的嚼起来先苦后回甘,带点腥味,而人工合成的往往只有苦涩味。

树脂类药材要防化学味
乳香没药这类树脂药材,真货燃烧时会有松香般的烟气,遇到过用松香冒充的次品,烧起来直接冒黑烟呛人,记得买的时候搓点碎末放纸上烧烧看。

舌尖上的鉴别术:这些药材真的能尝!

(温馨提示:不确定来源的药材千万别乱尝!)
根茎类尝出天地差别
正宗甘草咬下去先是甜味,然后喉咙有持续的麻感,假甘草多是用糖浆煮过的,甜得发腻还没后劲,更危险的是商陆根冒充人参,生嚼会舌头发麻,赶紧吐掉!

果实种子类注意回甘
枸杞王中王级别的,嚼到最后会泛起一丝油润的甜味,染过色的劣质货泡水后水会变红,但果肉发硬,试过某直播间买的"特级枸杞",泡完水成番茄汤,晾干后全变白色透明壳。

树皮类重点在纤维感
牡丹皮断面应该有银白色晶状物,尝起来微苦带涩,假的常用其他树皮高温压制,嚼着像木头渣子,去年帮朋友验货,发现所谓的"丹皮"泡水后竟然褪色成茶褐色!

触感大考验:好药材都有"脾气"

轻重门道大学问
同样大小的三七,真货拿手里有明显的坠手感,掺了淀粉的假三七轻飘飘的,摇起来还能听见沙沙响,前年在旅游区买的"野生天麻",看着挺大个,结果回家称重发现全是压秤的泥土块。

软硬程度藏真相
好的当归身应该是半干不干的状态,太软说明没晒透容易霉变,硬得像木头多半是硫磺熏过抽干了水分,更搞笑的是见过用塑料压模的假海马,摸起来滑溜溜的,真海马可是带着鳞片的粗糙感。

韧性测试见真章
艾绒的好坏用手一扯就知道,陈年艾绒稍微用力就断,新艾能拉出丝,去年帮亲戚验艾灸条,外表金黄油亮,掰开里面全是碎渣粘合的,点燃后根本挂不住灰。

火眼金睛看细节:这些地方最容易露馅

虫蛀霉变躲猫猫
很多药店会把发霉的药材藏在角落,买的时候一定要翻到底下看看,特别是夏天,党参、当归这些含糖量大的药材特别容易生虫,看见包装袋里有虫卵坚决退货!

染色伪装现原形
通草本来应该是乳白色的,染成象牙白后身价翻倍,鉴别方法很简单:用湿布擦两下,掉色的就是动过手脚,更狠的是藏红花,真品泡水后水呈金黄色,假货可能加色素变通红。

拼接再造识破法
人参芦头造假最常见,把园参的芦头嫁接到野山参上,仔细看芦碗(茎痕)的生长方向,自然生长的都是螺旋上升,人工造的会很规整,某次在古玩市场见到用胶水粘的"百年老参",放大镜一看胶痕还在呢!

终极必杀技:溯源求真才是王道

道地药材认准产区
四大怀药(地黄、牛膝、山药、菊花)必须是河南焦作产的才够味,买川贝母认准四川松潘的"松贝",就像葡萄酒讲究产区一样,中药材也有自己的"户口"。

包装信息要扒干净
正规厂家生产的中药饮片,包装上必须有GMP认证、执行标准、生产批号,特别是追溯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看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记录。

购买渠道决定生死
实体店优先选老字号药房,网购认准同仁堂、胡庆余堂这些百年品牌,那些直播间喊"祖传秘方"的,99%都是三无产品,去年某网红卖的"古法炮制阿胶糕",查了批准文号根本就是保健品批号!

说句实在话,现在中药市场鱼龙混杂,光靠肉眼辨别确实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