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淡季不淡?行家揭秘5大破局法则

一归堂 2025-05-0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,今年白芍价格跌得厉害,库里还有20吨货,这可咋整?"电话那头传来安徽亳州药商王老板的叹息,七月的中药材市场,像被晒蔫的薄荷叶,透着股疲软劲儿。

眼下正是行业公认的"小淡季",全国各大药材市场却呈现出两极景象:一边是商户们守着滞销的陈货发愁,另一边却是电商直播间里人参切片卖得火热,这种反差背后,藏着中药材行业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。

市场规律下的"假性休眠"

在昆明螺蛳湾中药材批发市场转上一圈,你会发现个怪现象:三七、重楼这些贵细药材柜台前冷清,倒是枸杞、菊花这些家常品种走量稳定,做了二十年中药材批发的老周指着账本说:"每年六月到八月,医院采购量能少三成,但养生馆和电商的单子反而涨上来。"

这种季节性波动早有预兆,立夏后,各大量贩药店开始清理库存,学校、工地等大宗采购方进入歇业期,但仔细研究数据会发现,所谓"淡季"更多是传统流通渠道的周期性调整,线上渠道和终端消费市场反而呈现逆势增长。

药商口袋里的"过冬术"

亳州康美中药城的李经理最近忙着帮客户"换装"——把大包装的党参、黄芪改成小规格真空包。"现在社区团购的采购单都要50克独立包装,我们紧急上了三条分装线。"他指着正在直播的档口笑道:"那个90后主播,一场能卖半吨山楂片。"

这种转型并非个例,安国数字中药都的数据显示,今年淡季中药材电商交易额同比上涨28%,其中药食同源产品占比超六成,精明的药商开始把仓库变成直播间,把传统"坐商"变成"云掌柜"。

种植端的"春耕秋收"账

在甘肃定西黄芪种植基地,张技术员正指导药农改种防风。"去年黄芪鲜货收购价跌到3块一斤,但防风能卖8块。"他掏出手机展示农业部门的市场预警:"现在都讲究轮作,跟着大数据种药心里踏实。"

这种转变得益于各地推广的"订单农业",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老赵就尝到了甜头:"和制药厂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价格比市场价高15%,但必须按GAP标准种植。"如今他的地块里装着物联网监测设备,手机随时查看土壤墒情。

政策春风里的新机遇

最近中医药圈都在热议"配方颗粒省标"新政,浙江某药企质量总监陈工算了一笔账:"以前只能卖饮片,现在获批的配方颗粒生产线让产能提升40%,正好利用淡季改造设备。"

更让行业振奋的是医保目录的持续扩容,广州清平市场的一位参茸商透露:"红参、西洋参这些滋补品销量明显回升,很多都是慢性病患者拿着处方来采购。"

破局关键在"两头延伸"

走访多个中药材集散地发现,活得滋润的商家都有个共同点:要么往上延伸到种植端,要么往下触及消费端,玉林市场的陈老板就是个典型,他在云南建了石斛种植基地,又在天猫开了旗舰店,"现在淡季反而最忙,要准备双十一的货"。

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个"淡季"反倒是囤货好时机,资深药师建议:"当归、黄芪这些耐储存的药材,现在价格比旺季低20%,买回家放阴凉处保存,能用一整年。"

夜幕降临时,亳州康美中药城的灯火依然通明,王老板的直播间里,新到的胎菊花茶正在做限时折扣,屏幕上不断闪过"已抢光"的提示,让他暂时忘记了仓库里那批白芍的烦恼,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行业里,所谓的"淡季",或许只是转型升级的过渡期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