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姐,你家那两亩黄精又卖到药厂去了?""可不嘛,今年每斤涨到28块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"在遂宁市安居区中药材种植基地,这样的对话屡见不鲜,近年来,随着"健康中国"战略推进,中药材种植正成为遂宁农民增收的新密码,不少农户靠着地里的"草草根",揣上了鼓囊囊的钱袋子。
天时地利:遂宁为何适合种中药材?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,年均气温17℃、年降水量980毫米的温润气候,加上沱江冲积形成的肥沃沙壤土,简直就是中药材的"天然温室",特别是涪江沿岸的冲积平坝,昼夜温差大、排水性好,种出的川芎、黄精、白芷等道地药材,有效成分含量比外地高出15%-20%。
老药农王德发算了一笔账:传统水稻玉米轮作,每亩年收益不过2000元,改种黄精后,第三年采收时每亩产值能达到1.2万元,而且是"懒人庄稼",日常管护只需除草松土,更让他惊喜的是,去年政府给每亩补贴800元种苗费,农业局专家还定期来教"林下套种"技术。
政策东风:从"单打独斗"到"抱团致富" 在船山区桂花镇,由36户农户组成的"本草堂合作社"正在分拣烘干的丹参,合作社理事长李明辉指着流水线上的药材说:"以前各家各户零散种,贩子压价时毫无还手之力,现在我们统一标准、统一品牌,和太极集团签了保底收购协议。"
这种转变源于遂宁市2021年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振兴方案》,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专项资金,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基地,每亩补助1000元基础设施费,更关键的是建立了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——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,农户负责种植,企业兜底收购,目前全市已形成3.8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,其中千斤坝的枳壳基地、白衣乡的瓜蒌基地已成省级示范园区。
藏在土里的"金疙瘩":高利润品种盘点 走访多个种植基地发现,以下品种正成为遂宁药农的"提款机":
-
黄精:被誉为"仙家余粮",遂宁产的多花黄精浸出物含量达85%以上,市场价每公斤稳定在80-120元,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,五年生黄精亩产可达2000公斤。
-
川芎:遂宁是全国三大川芎主产区之一,去年统货价格涨到38元/公斤,采用"稻-药"轮作模式,每年5月收完稻谷后种川芎,次年5月收获,亩均纯收入超1.5万元。
-
瓜蒌:全身是宝的"摇钱树",果实、根茎、种子都能卖钱,安居区三家镇的数据显示,管理得当的瓜蒌基地,亩产值可达2.4万元,比种油菜强6倍。
生财有门道:高手们的赚钱经 在蓬溪县鸣凤镇,返乡创业的陈晓军搞起了"中药材+旅游"新玩法,他承包的200亩芍药花海,春天门票收入就有15万元,秋季挖出的芍药根又卖给药企。"观赏期结束后,我们马上套种杭白菊,实现一地多收。"
更精明的是射洪市的刘老板,他专门种植稀缺品种金线莲。"普通蔬菜大棚改造成组培室,1平方米年产30斤,按每斤800元计算,单个大棚年收入就是24万。"不过他提醒新手要谨慎:"金线莲对湿度要求极高,没有恒温设备千万别贸然尝试。"
避坑指南:新手要过的三道坎 虽然遍地黄金,但盲目跟风也可能踩坑,资深种植户张大姐总结出三条铁律:
-
品种选择要"跟趋势不跟风口":比如重楼价格虽高,但生长周期长达8年,不如选黄精、丹参等3年见效的品种。
-
技术关必须打通:遂宁农科院免费培训的"中药材水肥一体化管理""病虫害绿色防控"等课程,能让产量提升30%以上。
-
销售渠道要提前铺好:建议先联系本地药企(如四川太极、禾邦制药),再逐步对接亳州、安国等专业市场。
未来钱景:产业链上做文章 站在遂宁现代农业园区的观景台上,上千亩中药材基地蔚为壮观,园区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引进中药饮片加工厂,开发"遂宁造"中药保健品。"就像我们的白芷面膜粉,电商售价卖到98元/盒,原料成本才20元。"
对于普通农户来说,机会同样多多,大英县正在试点"定制药园"模式,市民可以认养一亩黄精,由专业人员代管,3年后收获的药材归认养者所有,这种"都市田园"项目,每亩年租金达1.2万元。
【记者手记】在遂宁采访期间,多位种植户反复强调:"种药材不是赌运气,是要学技术、看市场、跟政策。"如今当地政府不仅建起了检测中心保障药材质量,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良种,更打通了冷链物流直通各大药市,对想转型的农民来说,这波"草药经济"或许真能成就一番事业,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当地农业局咨询,说不定你家门口的荒坡地,正藏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