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都在用的养生四宝,你家厨房就有?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总听街坊说"中医不神秘,厨房有良药",这话可真不假,前阵子陪老妈整理药箱,翻出个泛黄的小本子,上面歪歪扭扭记着些药材名儿,仔细一看竟是姥爷当年当赤脚医生时留下的方子,这些写了快六十年的手札里,反复出现的几味中药特别有意思——都是咱们灶台边常见的东西。

要说最接地气的中药,生姜绝对排第一位,记得小时候着凉发烧,姥姥总切几片姜煮红糖水,辣得我直冒汗却神奇地退烧了,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,这叫"发汗解表",生姜里的姜辣素能刺激毛孔排寒气,现在我家冰箱常年备着姜,炒菜放两片是调味,要是淋雨受凉了,就切三五片煮水,加点葱白效果更佳,不过晚上可别多喝,姜属阳晚上喝容易上火,这是老中医叮嘱的。

再说说红枣,这红彤彤的果子可是补血圣品,办公室久坐的姑娘们都懂,每天泡三颗枸杞不如抓把红枣实在,我有个秘方:用铁锅炒焦红枣,趁热沏茶,专治手脚冰凉,不过真正会吃枣的行家都晓得,红枣掰开去核才不会燥热,配上桂圆莲子炖汤,那可是女人一辈子的养颜方,只是糖尿病朋友可得悠着点,这甜滋滋的玩意儿升糖快着呢。

讲到枸杞就热闹了,现在保温杯里泡枸杞都成白领标配,但真正的行家讲究"四季吃法不同",春天单泡养肝明目,夏天加菊花降火,秋冬配山药补肾,上次去宁夏出差才搞明白,正宗枸杞不是越红越好,暗紫色的自然晒干才是上品,不过这玩意虽好也不能贪嘴,我朋友天天二两枸杞进补,结果流鼻血去看中医,老大夫笑着说:"年轻人火气旺,枸杞每天一捏兜底就行。"

还有一味藏在厨房角落的宝贝——陈皮,别小看橘子皮晒成的这东西,广东人煲汤离不开它,我家老爷子咳嗽总拿九制陈皮当零嘴,说是理气化痰,其实新会陈皮最好,年份越久越金贵,去年收了个三十年的老陈皮,泡水喝整个屋子都是柑橘香,据说还能解酒护肝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用,得通风阴干至少三年,不然容易伤胃。

说到厨房里的中药,可不能漏了八角茴香,这调料界的明星其实是温阳散寒的好手,北方人炖肉必放的道理就在这,上次痛经去找中医,老先生开的方子里就有八角,说是暖宫止痛,不过孕妇要忌口,这大热之物容易动胎气,现在超市买的八角多是广西产,要选红棕色油亮、香味浓郁的才地道。

最近迷上研究药食同源,发现厨房里真是座宝藏库,像花椒能驱寒除湿,炖鸡时放几粒,风湿腿疼吃着就舒服;绿豆熬汤不只是消暑,加甘草就能解食物中毒;就连做菜剩下的芹菜根,晒干了煮水可是降压利尿的良药,不过老中医总唠叨:"是药三分毒,食疗也要对体质。"像我这种湿热体质,再不敢随便乱补。

前几天收拾老宅翻出个陶罐,里面存着二十年的茯苓,这白白的块状物可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广东人爱煲汤都知道,用它煮粥最养人,配上淮山薏米,连吃一周湿气全无,不过茯苓得打碎煎汁才有效,整块煮汤纯属浪费,现在药店卖的云南茯苓最多五年份,想要道地药材还得托人从大山里带。

写着写着突然想起,这些厨房里的中药智慧,其实都是祖辈们用生活经验攒下的,就像生姜红枣煮水治感冒,哪需要什么高科技,老百姓用了几千年自然有道理,不过现代人讲究科学,该注意的禁忌也不能马虎,好比人参虽好,年轻人吃了可能流鼻血;阿胶滋阴,脾胃虚寒的人吃了反而拉肚子,所以说中医养生,关键在"辨证施治"四个字,这可是多少代人用嘴巴尝出来的真理。

现在每次经过中药铺子,闻到那股混合着草木清香的味道就安心,看着柜台里整齐码着的当归黄芪,忽然觉得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,就藏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,下次再看见厨房角落里的姜片枣子,可不敢随便当调料使了——那可是老中医们用了千百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