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快看这张图!这毛茸茸的灰褐色小球是不是黄麻子?"隔壁村的老王举着手机冲进我家院子,屏幕上正是他上午在后山拍的植物果实,作为在山里采了三十年草药的"土郎中",我凑近仔细端详,果然看见那熟悉的三角形蒴果上布满细绒毛,像极了缩小版的苍耳。
藏在深山里的"隐身冠军" 黄麻子这名字听着土气,实则人家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不过别被名字骗了,它可不是麻类植物,正儿八经属于椴树科,每年夏末秋初,这种灌木的枝头就会结出成串的"灰疙瘩",远看像挂着一树小铃铛,老药农都知道,真正入药的是它包裹着的褐色种子,外号"山芝麻"倒是挺贴切。
一张图识破真假黄麻子 前几天有个城里来的游客拿着手机问我:"网上买的黄麻子怎么看着发亮?"我让他把图片放大,果不其然是染了硫磺的假货,正宗的黄麻子表面自带磨砂质感,像裹了层薄霜,掰开后里面是两瓣深褐色的仁,闻着有股淡淡的青草混着阳光的味道,要是遇见表面油光水滑的,准是硫磺熏过或者提取过油脂的次品。
从祛风湿到降三高的全能选手 前些年镇医院来过个风湿腿疼的老教师,西药吃了半个月不见好,我用黄麻子配伍威灵仙、徐长卿给他煎汤熏洗,不出半月就能拄拐走路,这小家伙最拿手的就是对付关节痛,尤其是那种阴雨天就隐隐作痛的老寒腿,现在城里人血脂高,其实古人早就用它泡茶喝,《证类本草》里就记着能"利小便,消肿胀"。
采收时节里的大学问 九月霜降前后是采黄麻子的最佳时机,这时候果子由青转黄,绒毛开始发脆,我们采药有个口诀:"带帽摘,晒半干,搓衣板下滚三滚",意思是连外壳一起采,七成干时放在粗布上揉搓,壳裂了种子自动脱落,要是等到全干了再处理,种子容易碎成渣,药效就大打折扣。
这些禁忌要牢记 别看黄麻子好处多,但孕妇千万碰不得,前几年邻村有个媳妇听信偏方,结果喝了黄麻子汤导致胎动不安,还有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,这药性偏寒,就像深山里的泉水,清热有余但暖身不足,最保险的方法是找中医师把脉,搭配几味温补的药材中和药性。
现代研究里的新发现 省城医学院去年来山里考察,发现黄麻子含有特殊的亚麻酸成分,现在药店里卖的降脂茶,很多都悄悄添了烘干的黄麻子粉,不过咱们自己用还是老法子实在,每年秋天我都会晒些黄麻子缝在布袋里,往衣柜角落一放,比樟脑丸还管用,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驱虫妙招。
后山那片黄麻子丛今年特别旺,估计是沾了前阵子山火后的灰烬养分,昨天采药时发现几株变异的,果子比寻常的大一圈,正准备送给县中医院的老周研究研究,要是谁家有风湿骨痛的老毛病,不妨趁新鲜季收点野生黄麻子,记得认准图片里的特征,别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