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你们中药里有叫'蛋子'的药吗?"这个问题让我捧着茶杯愣了三秒,差点把枸杞水泼键盘上,要我说啊,这问题就像问"药店里卖煎饼果子吗"一样让人哭笑不得,不过既然大家这么好奇,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中药里那些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的药名。
先说结论:正经中药典籍里还真没"蛋子"这味药,不过您要是在胡同口听见江湖郎中吆喝"祖传蛋子秘方",那大概率是鸡蛋碰着石头——讹人没跑了,但话说回来,中药里确实有些带"子"的药名特别容易闹笑话,比如前阵子有个小年轻拿着处方问:"大夫,这'牛蛋子'是不是牛的那啥?"结果人家老中医气得直扶眼镜:"这是牛蒡子!蒡字不会写就算了,咋还往歪处想?"
要说最容易被误会的"带球药名",当属菟丝子,这味药光听名字就能让人脑补出粉色小剧场,实际上它是寄生植物的种子,长得跟荞麦似的,老辈人管它叫"吐丝子",传到南方口音里就成了"兔丝子",结果现在药房标签上干脆写成"菟丝子"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某种萌宠周边。
再说说五灵脂,第一次见这名字的十有八九要脸红,其实这是鼯鼠的干燥粪便,因为能治瘀血疼痛才入药,您可别嫌脏,古人觉得这玩意儿比麝香还金贵,李时珍都说它"气味臊恶,然治血止痛功不可没",现在人工养殖的鼯鼠大便经过炮制,倒是成了治疗心绞痛的良药。
最离谱的要数"淫羊藿",这名字放在现代简直社死现场,可人家正儿八经是补肾壮阳的草药,《本草纲目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"淫羊食之则淫,故名。"说白了就是公羊吃了会躁动,哪跟某些人想的乱七八糟的事有关,不过现在药店都学乖了,处方单上直接写拼音Yinyanghuo,省得年轻人尴尬。
说到容易被误会的中药名,不得不提"王不留行",这味药专治产后乳汁不通,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绝情谷主,其实人家是麦蓝菜的种子,之所以叫这名,是因为传说连帝王都不能让它留在宫中——不是说药效猛,而是说它治病效果太好,连皇帝都得放行,现在知道了吧?根本不是什么霸道王爷的专属药物。
再聊聊"急性子",听名字像是治疗拖延症的特效药,实际上是凤仙花的种子,为啥叫这名?因为古人发现这药下气消积的效果特别快,急性子的人等不及慢慢调理才用它,您可别真拿它治暴躁症,要真有用的话,急诊科医生早改配方抓药了。
说回正经带"子"的中药,像枸杞子、栀子、莲子这些倒是实打实的植物种子,不过也有例外,蜈蚣子"根本不是蜈蚣的崽,而是一味祛风湿的草药,最逗的是"罗汉果",北方人总以为里面住着十八个和尚,其实是把晒干的果实叫"罗汉",跟宗教八竿子打不着。
最后给大伙儿支个招:看见带"子"的中药别慌,九成九都是植物种子,要是真碰上带"鞭""肾""睾"字样的,比如牛鞭、鹿肾、羊睾丸,那才是货真价实的动物药,不过这类药现在都用人工合成替代品了,毕竟让张小三每天喝王老吉已经够难为人家了,再让他吃牛大哥的关键部位,于心何忍啊?
呢,中药名虽然接地气,但背后都是老祖宗的智慧,下次再听说什么"龙蛋子""虎鞭酒",您可得多留个心眼,真要想补身子,老老实实喝四物汤,比瞎琢磨带球药